首页 / 贝达 历史
在阿拉伯半岛西南角的崇山峻岭中,贝达省像一颗被风沙掩埋的古老宝石,见证了三千年的文明兴衰。这个今天因战争而频繁出现在国际新闻中的地区,曾是古代香料之路的重要驿站,伊斯兰文明向非洲传播的桥头堡,也是近代也门统一进程中的关键战场。当全球目光聚焦于也门内战的人道危机时,我们有必要拨开战争的硝烟,探寻这片土地深层次的历史脉络——为什么贝达会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当地独特的部落社会结构如何影响着现代政治?在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中,贝达人如何守护自己的文化认同?
贝达省东部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岩画群,向现代人展示着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游牧生活图景。这些刻画在砂岩上的骆驼商队、狩猎场景和神秘符号,证明贝达高原很早就成为阿拉伯半岛内陆与沿海地区的交汇点。考古学家特别注意到一幅被称为"贝达之轮"的圆形图案——可能是最早期天文观测仪器的记录,暗示着当地已存在原始的科学思维。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世纪,贝达作为古代米奈王国(Minaean Kingdom)的东部屏障而繁荣。这个以商业立国的文明在贝达山谷修建了精巧的梯田系统和地下灌溉渠道(qanat),使这片海拔2000米的高原成为"阿拉伯半岛的粮仓"。2015年发现的石刻契约显示,米奈商人通过贝达向地中海世界输送乳香、没药和阿拉伯半岛特产的香料,形成了跨越红海的早期全球化贸易网络。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贝达因其地处麦加与萨那之间的战略位置而获得新发展。12世纪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记载,贝达的宗教学校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伊斯兰法学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发展出的"山地伊斯兰"特色——将部落习惯法与沙里亚法结合的独特司法体系,这种传统至今仍在贝达乡村地区保留。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占领也门后,贝达山区成为抵抗运动的大本营。当地部落联盟发展出被称为"高山民主"的治理模式——由各部落长老组成的"马吉里斯"(议事会)每季度在贝达城集会,决定共同防务和资源分配。这种传统在1918年奥斯曼撤退后演变为现代也门最早的地方自治实验,比西方联邦制理论早了近半个世纪。
20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者将贝达划为"南阿拉伯保护地"与北也门伊玛目王国的缓冲带,这种人为分割埋下了日后南北也门矛盾的种子。解密档案显示,英国情报部门刻意扶持贝达东部的哈希德部落对抗西部巴基尔部落,制造"分而治之"的局面。1947年贝达大饥荒期间,这种政策导致超过3万人死亡,在集体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创伤。
1960年代,贝达成为阿拉伯世界少见的"社会主义部落"实验场。在当地酋长阿卜杜拉·本·侯赛因的领导下,几个主要部落集体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阵线",用传统部落互助体系("法拉")改造集体农庄。这种奇特的结合虽然随着1990年也门统一而终结,但其遗产影响着今天胡塞武装在贝达的治理方式。
贝达省横跨也门南北分界线,控制着连接红海港口与石油产区的三条战略公路。2015年沙特联军发动"果断风暴"行动时,首先争夺的就是贝达的制高点——海拔3050米的"鹰巢"山。军事专家指出,谁控制贝达的峡谷通道,谁就掌握了也门内战的"地理钥匙"。这种地缘价值使当地承受了超出比例的战争伤害:联合国数据显示,2015-2022年间贝达遭受的空袭次数占全国15%,而其人口仅占也门总人口的3%。
当代贝达展现了传统社会结构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面对中央政权崩溃,当地重新激活了古老的"血金"(Diyah)制度——由部落长老委员会调解冲突、确定赔偿标准。一个典型案例是2020年巴基尔部落与胡塞武装达成的"枪口下的和平":用40头骆驼和200袋小麦换取被俘士兵释放。这种前现代机制意外地维持了基本秩序,使贝达的平民死亡率低于也门其他战区。
贝达正经历12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传统的地下灌溉系统70%已干涸。农民易卜拉欣·阿里的家族世代种植咖啡,现在不得不改种耐旱的卡特草(一种轻度麻醉植物)。"以前我们出口咖啡到欧洲,现在只能靠卡特维持生计",这折射出也门农业的悲剧性转变。更严峻的是,干旱加剧了水资源争夺——2021年贝达发生的48起部落冲突中,有39起与水源有关。
贝达老城的泥砖塔楼展现出惊人的战争韧性。这些建于14世纪的建筑采用特殊的"蜂巢结构",在多次炮击中都未完全倒塌。当地工匠仍掌握传统的"泥浆编织"技术——用秸秆、黏土和火山灰制作抗震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将此技术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它代表了"适应极端环境的建筑智慧"。
贝达山区的"战士诗人"传统在社交媒体时代获得新生。年轻人在TikTok上用说唱形式传唱古老的《阿姆·阿里史诗》,内容却变成了控诉无人机袭击。这种创新让贝达方言诗歌意外走红,2023年相关视频标签(#BeidaRhymes)在阿拉伯世界获得超过800万次播放。文化学者认为这创造了"战争美学的平民化表达"。
战争打破了贝达保守的性别分工。在男性大量伤亡或参军的情况下,妇女接管了75%的农业生产。由女教师娜迪亚创立的"贝达妇女和平委员会"更开创性地将传统纺织合作社转变为冲突调解平台。她们利用部落社会尊重母亲身份的特点,成功促成了多次停火。这种"母性和平主义"模式正在被联合国妇女署推广到其他战区。
站在贝达古城遗址俯瞰星罗棋布的村庄,历史的多重时空在此叠加——岩画中的远古牧人、香料商队的驼铃、奥斯曼火炮的轰鸣与当代无人机的嗡响,都在同一片山谷中产生回响。这片土地教会我们:没有纯粹的传统,也没有彻底的现代,有的只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不断调适的生存智慧。当国际社会讨论也门问题时,或许应该少一些地缘政治的算计,多一些对当地这种韧性的理解与支持。正如贝达谚语所说:"风暴吹不倒知道弯腰的树。"在战争与干旱的双重风暴中,贝达人正以惊人的灵活性寻找着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