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十三人 历史
乌拉圭,这个南美洲面积第二小的国家,却有着与其国土面积不成比例的历史影响力。在拉普拉塔河畔,这个被夹在巴西和阿根廷之间的国度,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与政治传统。而"三十三人"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乌拉圭民族认同的核心象征,更在今天全球民族主义复兴、民主价值受挑战的背景下,提供了关于小国如何捍卫自主权的深刻启示。
19世纪初的南美洲正处于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动荡时期。乌拉圭地区(当时称为东岸地区)作为西班牙帝国与葡萄牙帝国争夺的前沿,长期处于地缘政治的夹缝中。布宜诺斯艾利斯与里约热内卢两大权力中心对此地的争夺,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政治生态——既渴望自治,又不得不周旋于强邻之间。
1821年,东岸地区被葡萄牙-巴西联合王国吞并,成为巴西帝国的西斯普拉蒂纳省。这一吞并并未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同,尤其是克里奥尔精英阶层(土生白人)对巴西统治的不满日益增长。经济政策的不平等、政治参与的受限,以及文化认同的差异,都为反抗埋下了种子。
1825年4月19日,由胡安·安东尼奥·拉瓦列哈率领的33名东岸人(实际人数可能有争议)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渡过乌拉圭河,在阿格拉西亚达海滩登陆。这群人背景多元——有地主、商人、军人、知识分子,共同点是都决心推翻巴西统治。他们中许多人曾在阿蒂加斯领导的早期独立运动中战斗过,有着丰富的游击战经验。
三十三人采取了典型的"打了就跑"游击战术,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和民众支持。他们迅速控制了乡村地区,切断巴西军队的补给线。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步展开政治攻势——1825年8月25日在弗洛里达召开的议会宣布东岸地区脱离巴西,加入拉普拉塔联合省(阿根廷前身),同时颁布了废除奴隶制的法令,这一进步举措赢得了广泛支持。
三十三人起义直接导致了1825-1828年的阿根廷-巴西战争。战争僵局最终由英国调停,1828年《蒙得维的亚条约》确立了乌拉圭的独立地位。这一过程体现了19世纪大国博弈中小国的生存策略——利用大国矛盾争取生存空间。
三十三人很快被塑造为乌拉圭的民族神话。他们的形象出现在货币、纪念碑、教科书中,成为"自由、勇气、共和精神"的化身。这种民族叙事的建构对于新生的乌拉圭国家认同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面对强大邻国时维持内部凝聚力。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乌拉圭作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坚持维护国际法和国家主权原则,谴责俄罗斯的行动。这种立场与其历史经验密不可分——作为曾为独立抗争的小国,乌拉圭对主权问题格外敏感。同时,乌拉圭也积极呼吁和平解决争端,体现了其外交传统中的多边主义倾向。
在当今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乌拉圭的历史提醒我们:小国如何在大国博弈中保持自主性?乌拉圭的选择是强化民主制度、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发展特色经济(如可再生能源、大麻合法化等创新政策)。这些经验对面临类似挑战的全球南方国家具有参考价值。
当代乌拉圭以社会进步政策闻名:同性婚姻合法化(2013)、大麻合法化(2013)、堕胎合法化(2012)等。这些政策背后是乌拉圭独特的政治文化——既尊重个人自由,又强调社会共识。这种平衡某种程度上可追溯至三十三人时期形成的包容性民族认同。
乌拉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领先全球,目前95%以上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这种转型体现了小国通过创新寻求自主发展的策略——减少能源依赖,增强经济主权。正如十九世纪通过政治智慧赢得独立,二十一世纪乌拉圭通过绿色科技确保自主权。
乌拉圭三十三人的故事超越了国界,成为所有珍视自由与自决权人民的共同遗产。在民族主义抬头、国际秩序动荡的今天,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国家不论大小,尊严与自主权不容妥协;真正的独立不仅需要战场上的勇气,更需要制度与理念的持续创新。
从蒙得维的亚到基辅,从1825年到2024年,捍卫主权的斗争形式不断演变,但核心精神一脉相承。乌拉圭这个小国的大历史,仍在为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提供确定的价值坐标——自由、法治、多元共存。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仍需铭记那三十三位起义者的名字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