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雷斯顿 历史
在英格兰西北部的兰开夏郡,普雷斯顿(Preston)像许多英国老工业城市一样,曾以纺织业和制造业闻名,却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然而,这座人口不足15万的小城,却以独特的韧性应对着当今世界的核心议题:产业转型、社会不平等、气候变化与移民融合。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繁荣到后工业时代的挣扎,普雷斯顿的故事不仅是英国北部经济的缩影,更折射出全球化时代地方城市的生存之道。
普雷斯顿的黄金时代始于19世纪。作为棉纺织业重镇,这里曾拥有全欧洲最大的棉纺厂——“鱼巷工厂”(Fishwick Mill),其烟囱林立的景象被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记录为“资本主义的残酷样板”。1842年,普雷斯顿爆发著名的“普雷斯顿大罢工”,成为英国劳工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20世纪后期,随着制造业外迁,普雷斯顿陷入衰退。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市中心30%的商铺空置,年轻人失业率高达18%。但这座城市的转折点出现在“普雷斯顿模式”(Preston Model)的提出——一种通过本地化采购、支持合作社和工人所有制企业来重建经济生态的尝试。
这一模式被《卫报》称为“英国最激进的经济实验”,甚至吸引了美国左翼议员伯尼·桑德斯的关注。
普雷斯顿依里布尔河(River Ribble)而建,近年因极端降雨频发,2015年洪水导致500户家庭撤离。市政府启动“蓝色-绿色基础设施”计划:
尽管普雷斯顿承诺2030年实现碳中和,但市民对风力涡轮机的抗议凸显转型阵痛。2022年,郊区一座规划中的风电场因“破坏乡村景观”遭否决,反映出绿色政策与地方认同的冲突。
普雷斯顿是英国最早接纳东欧移民的城市之一。2004年欧盟东扩后,波兰移民占比迅速达8%,市中心出现波兰超市与斯洛伐克餐馆共存的景象。但2016年脱欧公投中,这里以53%支持率选择“离开”,暴露深层矛盾。
2019年,极右政党“英国优先”在普雷斯顿市政厅外举行反移民集会,但遭到由工会、清真寺和教堂组成的“普雷斯顿团结网络”抵制。这种民间自发的跨文化联盟,成为对抗分裂的典型案例。
普雷斯顿北区足球俱乐部(PNE)作为英格兰足球联盟创始成员,其主场深谷球场(Deepdale)不仅是体育场馆,更开设食物银行、心理健康工作坊。疫情期间,球迷组织“PNE社区”为独居老人配送物资,展现草根力量。
废弃的“黄麻厂”被改造成当代艺术空间“The Birley”,定期举办探讨后工业主题的展览。2023年,一场以“消失的纺织女工”为主题的沉浸式戏剧,吸引全英观众前来体验。
普雷斯顿或许永远无法重回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但它证明:在气候危机、经济不平等和身份政治撕裂的时代,地方城市可以通过社区赋权、生态适应和文化韧性找到新定位。当伦敦政客争论“升级议程”(Levelling Up)时,这座兰开夏小城已默默书写着自己的答案——不是等待拯救,而是重新发明。
(注:本文提及的具体事件、数据及项目均基于真实案例,部分细节为增强可读性略作文学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