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洛夫格勒 历史
在乌克兰广袤的黑土平原上,基洛夫格勒州(Kirovohrad Oblast)如同一颗低调的明珠,静静地躺在第聂伯河右岸支流因古尔河畔。这座城市原名伊丽莎白格勒(Elisavetgrad),后更名为基洛夫格勒(Kirovohrad),2016年乌克兰去共产化运动中又改名为克罗皮夫尼茨基(Kropyvnytskyi)。这座城市的每一次更名,都折射出乌克兰历史的重大转折,而今天,它又成为观察俄乌冲突与全球地缘政治的重要窗口。
基洛夫格勒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当时这里是扎波罗热哥萨克的活动区域。1754年,俄罗斯帝国在此建立伊丽莎白格勒要塞,以保护南部边疆免受克里米亚鞑靼人的侵袭。要塞的建立标志着俄罗斯帝国对乌克兰草原地区的系统性殖民开始。
"这座城市最初的设计就是军事化的,"当地历史博物馆馆长奥列克西·彼得连科告诉我,"星形堡垒、宽阔的街道、严格的网格布局,这些都是为了快速调动军队。"
随着克里米亚被征服,这座城市逐渐从军事要塞转变为区域经济中心。肥沃的黑土带使这里成为乌克兰的粮仓,而19世纪末铁路的建设则催生了机械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诞生了乌克兰最早的农业机械制造厂之一——"红色拖拉机"工厂的前身。这一工业遗产在苏联时期得到极大发展,使基洛夫格勒成为乌克兰中部重要的工业中心。
1924年,这座城市更名为季诺维也夫斯克(Zinovyevsk),1934年又改为基洛夫格勒,以纪念被暗杀的苏联领导人谢尔盖·基洛夫。名称的频繁变更反映了苏联政治的风云变幻。
1930年代的集体化运动给基洛夫格勒农村带来深重灾难。乌克兰国家记忆研究所的资料显示,仅在基洛夫格勒州,1932-1933年的大饥荒就导致约15万人死亡。当地老人至今仍会讲述那些"饥饿的春天"的可怕记忆。
二战期间,基洛夫格勒经历了残酷的占领与战斗。1941年8月,德军占领该市,直到1944年1月才被红军解放。城市70%的建筑被毁,包括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战后重建中,基洛夫格勒成为苏联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莫托尔西奇发动机制造厂生产了米格战斗机的关键部件。这一军工遗产在今天的冲突中仍扮演着复杂角色。
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基洛夫格勒面临身份重构的挑战。这座以俄罗斯帝国和苏联历史命名的城市,开始重新发掘自己的乌克兰根源。2016年的更名是这一进程的高潮,但并非所有人都接受"克罗皮夫尼茨基"这个新名字。
"我理解去共产化的必要性,"当地学校教师纳塔利娅·西多连科说,"但突然改变我们叫了一辈子的名字还是让人困惑。我的孙子们现在学习的历史和我们当年学的已经完全不同了。"
基洛夫格勒州是乌克兰语言版图的缩影。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约75%的居民称乌克兰语为母语,但俄语在日常交流中仍广泛使用。这种双语现象反映了乌克兰复杂的文化认同。
近年来,随着乌克兰强化国语地位的政策,当地学校已全面转向乌克兰语教学。但书店老板安德烈告诉我:"俄语书籍仍有市场,特别是老一辈读者。文化不应该有边界。"
虽然不像哈尔科夫或赫尔松那样直接位于前线,基洛夫格勒的战略位置不容忽视。这里是乌克兰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着西部与东部战场。该市的空军基地在冲突初期就遭到导弹袭击。
军事分析家指出,如果俄军试图向乌克兰西部推进,控制基洛夫格勒将切断多条关键补给线。因此,该地区的防空系统在过去两年不断强化。
由于相对远离前线,基洛夫格勒成为接收东部难民的"安全区"之一。当地官员估计,自2022年2月以来,已有超过3万名流离失所者在该州定居。
"我们学校接收了35名来自顿巴斯的孩子,"校长奥克萨娜说,"最初有语言和文化障碍,但现在他们已融入我们的社区。战争让孩子们过早长大。"
作为农业重镇,基洛夫格勒州的农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全球粮食危机推高了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劳动力短缺、燃料成本飙升和出口通道受限严重影响了生产。
"我们去年收成不错,但运不出去,"农场主米科拉抱怨道,"以前我们的谷物通过敖德萨出口到非洲,现在只能卖给国内或欧洲,价格低得多。"
基洛夫格勒的历史层积着各种相互冲突的记忆:哥萨克传统、俄罗斯帝国遗产、苏联工业化、乌克兰独立。如何处理这些复杂遗产,成为当地知识界热议的话题。
历史学家尤里娅·科瓦连科认为:"我们不需要否定任何一段历史,但需要批判性地重新审视。比如,我们可以同时纪念在苏联时期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和那些真正相信共产主义理想的建设者。"
尽管战争仍在继续,基洛夫格勒的官员已开始规划欧盟候选国身份下的发展蓝图。该市正在申请多项欧盟资助项目,从基础设施现代化到农业技术创新。
"加入欧盟不是放弃我们的身份,"年轻的地方议会议员阿尔乔姆强调,"而是要让我们的农产品达到欧洲标准,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在欧洲学习,然后回来建设更好的乌克兰。"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战时,基洛夫格勒的文化生活并未停滞。当地剧院排演关于战争的新剧目,博物馆举办前线艺术家展览,音乐学校为军人家属提供免费课程。
"文化不是奢侈品,"文化中心主任莉迪娅说,"在炸弹落下时,诗歌和音乐反而成为我们最需要的生存必需品。它们证明我们不仅仅是活着,而是作为人类在生活。"
基洛夫格勒的故事远不止是一个地方志。在这座屡次更名的城市身上,我们看到殖民历史与民族认同的拉锯,看到战争如何重塑普通人的生活,也看到文化记忆在危机中的韧性。
当全球关注乌克兰战场上的进退得失时,像基洛夫格勒这样的"二线城市"提醒我们:战争不仅是前线将士的壮烈牺牲,更是后方社区的日常调适;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更是每个家庭的具体生存策略。
或许,当和平最终降临时,世界应当记住的不仅是基辅或哈尔科夫的英勇抵抗,还有像基洛夫格勒这样默默承受、坚持生活的无数乌克兰城镇。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国家真实而复杂的面貌,也预示着乌克兰未来重建的艰巨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