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克兰 历史
乌克兰,这片位于东欧平原的黑土地,既是欧洲的粮仓,也是历史上帝国争霸的战场。从基辅罗斯的辉煌到蒙古铁骑的蹂躏,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统治到俄罗斯帝国的吞并,乌克兰的历史始终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今天,当俄乌战争成为全球焦点时,回望乌克兰的过去,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国家为何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风暴中心。
公元9世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瓦良格人)南下,与东斯拉夫人共同建立了基辅罗斯。882年,奥列格大公定都基辅,开启了东欧第一个斯拉夫国家的黄金时代。
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东正教洗礼,史称“罗斯受洗”。这一事件不仅奠定了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文化根基,也将基辅罗斯纳入拜占庭文明圈。
1240年,蒙古大军攻陷基辅,基辅罗斯解体。东北部的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而西南部的乌克兰土地则成为立陶宛和波兰的争夺目标。
16世纪,逃亡农奴和冒险者在第聂伯河下游建立扎波罗热营地,形成独特的哥萨克军事民主社会。他们的口号是“自由高于一切”。
1648年,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哥萨克起义反抗波兰统治。1654年,哥萨克与沙俄签订《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开启了乌克兰与俄罗斯长达三个世纪的复杂关系。
1709年,哥萨克统领伊万·马泽帕与瑞典结盟对抗彼得大帝,但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惨败。这一事件被俄罗斯视为“背叛”,而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则视马泽帕为独立象征。
1795年波兰被彻底瓜分后,加利西亚(今西乌克兰)落入奥地利之手。哈布斯堡王朝相对宽松的政策使得利沃夫成为乌克兰文化复兴的中心。
东乌克兰经历俄罗斯化政策,1863年《瓦卢耶夫通令》和1876年《埃姆斯法令》禁止使用乌克兰语出版,试图扼杀乌克兰民族意识。
十月革命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和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但最终被苏俄和波兰瓜分。1922年,乌克兰成为苏联创始共和国之一。
斯大林强制集体农庄政策导致至少400万乌克兰人死亡。2006年乌克兰议会认定此为种族灭绝,但俄罗斯始终否认这一定性。
1941年纳粹入侵后,部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与德国合作,而更多乌克兰人加入红军作战。班德拉领导的乌克兰起义军(UPA)既反纳粹也反苏联,战后继续游击战至1950年代。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暴露苏联体制弊端,加速了乌克兰独立运动。1991年全民公投中,92.3%选民支持独立。
尤先科和季莫申科领导的橙色革命推翻选举舞弊,但改革承诺未能兑现。2010年亲俄的亚努科维奇当选总统。
亚努科维奇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发广场革命。俄罗斯趁机吞并克里米亚并煽动顿巴斯战争,造成1.4万人死亡。
2019年,政治素人泽连斯基以73%得票率当选,反映民众对传统政客的失望。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他成为全球瞩目的抵抗象征。
俄罗斯宣称乌克兰是“人造国家”,而乌克兰学者强调基辅罗斯的乌克兰属性。2016年波兰将沃伦屠杀定性为“种族灭绝”,又添历史伤口。
2004年后乌克兰推行去俄罗斯化政策,2019年《国语法》强化乌克兰语地位,但俄语仍是东部日常用语。
2019年,君士坦丁堡牧首承认乌克兰东正教会独立,莫斯科牧首区失去对乌克兰教会控制,引发俄罗斯强烈反应。
从基辅罗斯到今日战场,乌克兰的历史始终是文明碰撞的缩影。当全球粮食危机、能源战争与核威胁交织时,这个国家的命运已不仅是地区问题。理解乌克兰,就是理解现代世界秩序面临的挑战——民族自决与帝国野心、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地缘博弈与人类共同未来。
(注:本文约2300字,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