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克兰 历史
乌克兰,这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近年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到2022年爆发的全面战争,乌克兰的命运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然而,要真正理解当下乌克兰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回溯其悠久而复杂的历史脉络。这片土地不仅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大国博弈的舞台,其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的交织。
乌克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Kievan Rus')。这个由维京人留里克王朝建立的东斯拉夫国家,以基辅为中心,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东正教为国教,这一决定不仅塑造了乌克兰的文化认同,也影响了整个东斯拉夫世界的精神版图。
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成为基辅罗斯的转折点。1240年,基辅被蒙古军队彻底摧毁,罗斯各公国纷纷臣服于金帐汗国。这一时期,乌克兰西部逐渐受到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的影响,而东部则更多保留了蒙古统治的遗产。这种东西分化在乌克兰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6-17世纪,乌克兰草原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军事民主社会——扎波罗热哥萨克。这些主要由逃亡农奴和冒险者组成的武装团体,在黑海北岸建立了自己的自治组织"塞契"(Sich),成为乌克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哥萨克不仅抵御了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袭击,也成为反抗波兰贵族统治的重要力量。
1648年,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大起义爆发,这场起义直接导致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衰落。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寻求莫斯科的保护。这一决定虽然暂时保障了哥萨克的自治权,但也开启了乌克兰东部逐渐被俄罗斯帝国吞并的进程。
18世纪,乌克兰领土被周边强国瓜分。右岸乌克兰(第聂伯河以西)归波兰所有,左岸乌克兰则被俄罗斯控制。1772-1795年的波兰三次瓜分后,加利西亚地区落入奥地利手中。这种分裂状态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乌克兰人分散在不同的政治实体中,发展出差异明显的地区认同。
尽管处于被统治状态,19世纪乌克兰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塔拉斯·舍甫琴科等知识分子通过文学作品唤醒乌克兰人的民族认同。然而,俄罗斯帝国对乌克兰文化的压制政策(如1863年的瓦鲁耶夫通令和1876年的埃姆斯法令)严重阻碍了乌克兰文化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随着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崩溃,乌克兰人曾短暂获得独立机会。1917-1921年间,多个乌克兰政权相继成立,包括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和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然而,这些尝试最终在内战和外部干涉下失败,乌克兰大部分领土被纳入新成立的苏联。
在苏联统治下,乌克兰经历了工业化快速发展和文化压制并存的时期。1932-1933年的大饥荒(Holodomor)导致数百万乌克兰人死亡,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针对乌克兰农民的种族灭绝行为。二战后,乌克兰获得了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地位,但仍是苏联的一部分。1954年,克里米亚被赫鲁晓夫从俄罗斯划归乌克兰,这一决定为日后的领土争端埋下伏笔。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通过全民公投宣布独立。然而,独立后的转型过程充满挑战。经济休克疗法导致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政治体制不稳定,寡头集团迅速崛起并控制国家经济命脉。2004年的橙色革命虽然带来了短暂的改革希望,但未能实现根本性变革。
2014年成为乌克兰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在民众抗议中下台后,俄罗斯迅速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地区的分离主义武装。这场危机不仅改变了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取向,也加速了其与西方的一体化进程。明斯克协议未能真正解决冲突,为更大规模的战争埋下伏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全面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不仅造成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也重塑了欧洲安全秩序。乌克兰的顽强抵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暴露了俄罗斯军事能力的局限性。
当前冲突中的许多元素都能在乌克兰历史中找到先例。俄罗斯对乌克兰"非国家"地位的否认,与沙俄时期对"小俄罗斯"的定位一脉相承;乌克兰争取西方支持的策略,则让人想起哥萨克时期寻求外部保护的历史。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问题,更是直接源于苏联时期的领土安排和人口政策。
乌克兰的历史是一部关于认同、自由与生存的史诗。今天的战争不仅是领土争端,更是两种历史叙事、两种文明取向的较量。无论结局如何,乌克兰已经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国家的韧性与决心。其未来不仅关乎乌克兰人自身的命运,也将深刻影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秩序格局。在这个意义上,乌克兰依然是历史十字路口的国家,其选择将继续塑造21世纪的国际关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