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多多马 历史
在大多数人的非洲印象中,坦桑尼亚往往与乞力马扎罗山、塞伦盖蒂草原和桑给巴尔岛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个东非国家的政治心脏却跳动在一个相对低调的城市——多多马(Dodoma)。作为坦桑尼亚的官方首都(尽管部分政府机构仍在达累斯萨拉姆),多多马承载着这个国家从殖民时期到独立后的复杂历史记忆,也面临着当代非洲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
在德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多多马地区主要居住着戈戈人(Gogo),一个以畜牧和有限农业为生的班图语系民族。戈戈人的社会组织以氏族为单位,发展出了一套适应半干旱环境的生存智慧。他们建造圆形茅草屋组成的村落,发展出复杂的牲畜交换网络,并形成了独特的口述历史传统。
虽然地处内陆,但多多马地区通过商队路线与东非海岸的斯瓦希里文明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19世纪,阿拉伯和斯瓦希里商人建立的象牙与奴隶贸易路线偶尔会经过这片区域,带来了有限的外部商品和文化影响,但并未根本改变当地的社会结构。
1890年代,多多马被纳入德国东非殖民地版图。德国人看中了这里作为内陆交通枢纽的潜力,开始修建连接海岸与内陆的铁路和公路。殖民当局建立了基本的行政设施和基督教传教站,引入了新的建筑技术和农作物(如小麦),但发展重点仍在更富饶的北部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大陆部分)成为英国托管地。英国殖民当局将发展重心放在气候更宜人的北部和东部,多多马地区相对被忽视,保持了其农业集散地的次要地位。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英语教育体系的有限推广和棉花种植的引入。
1973年,坦桑尼亚首任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宣布将首都从达累斯萨拉姆迁往多多马,这一决定具有多重深意:
迁都计划进展缓慢,受限于资金短缺和官僚阻力。多多马的城市规划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理念,强调功能分区和环形道路系统。主要建设包括:
然而,城市扩张也带来了土地纠纷、传统社区迁移和生态压力等问题,这些矛盾在今天的非洲城市发展中依然具有典型性。
21世纪以来,多多马经历了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作为坦桑尼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其人口从2002年的32万增长到2022年估计的100万左右。这种快速增长带来了:
多多马所在的半干旱地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近年来观察到的趋势包括:
这些变化对这座依赖周边农业区的城市构成了系统性风险,也促使地方政府探索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坦桑尼亚的合作项目为多多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些项目既加速了城市现代化,也引发了关于债务可持续性和技术转移的讨论。
多多马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观察后殖民国家城市规划的独特案例。其经验表明:
与许多盲目扩张的非洲大城市不同,多多马仍有机会探索更加可持续的城市模式:
多多马的挑战——气候变化适应、青年就业、基础设施融资等——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其解决方案可能需要:
从戈戈人的牧场到殖民据点,从社会主义实验场到当代非洲城市,多多马的变迁映射了坦桑尼亚乃至整个非洲大陆的复杂历史进程。这座低调的首都提醒我们:真正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楼大厦和GDP增长,更需要尊重地方历史脉络、生态环境和人民需求的整体视野。在全球气候危机和不平等加剧的时代,像多多马这样的"次要城市"或许正蕴藏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