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达累斯萨拉姆 历史
在当今全球化的讨论中,非洲城市往往被简化为资源、贫困或野生动物旅游的背景板。然而,坦桑尼亚的前首都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却是一座承载着复杂历史与当代活力的城市。从斯瓦希里海岸的贸易枢纽到德国殖民据点,再到独立后的经济引擎,达累斯萨拉姆的故事不仅关乎坦桑尼亚,更折射出非洲大陆在全球化中的独特角色。
今天,这座城市正面临气候变化、城市化压力和中非关系重塑等多重挑战。让我们透过达累斯萨拉姆的过去与现在,重新思考非洲城市在世界舞台上的可能性。
达累斯萨拉姆的雏形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但其所在的东非海岸早已是跨印度洋贸易网络的核心。阿拉伯商人、波斯移民与非洲班图族群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斯瓦希里文明。"达累斯萨拉姆"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和平之港",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着其作为文化熔炉的历史。
19世纪,这座城市也曾是东非奴隶贸易的重要节点。据估计,超过100万奴隶通过附近的桑给巴尔市场被贩卖至阿拉伯世界和印度洋群岛。这段历史至今仍在城市建筑和集体记忆中留有痕迹——比如卡里亚库区(Kariakoo)的名字就源自殖民时期被征召的非洲搬运工("Carrier Corps")的营地。
1885年,德国殖民者将达累斯萨拉姆建设为德属东非的首府。他们修建了中央铁路(通往莫罗戈罗)和港口设施,奠定了现代城市的基础。至今仍能在老城区看到德式建筑,如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原德国总督府)。
一战后,英国接管坦噶尼喀地区。殖民政策催生了民族主义运动——1954年,朱利叶斯·尼雷尔在此创立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TANU),最终推动1961年独立。达累斯萨拉姆成为新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全非反殖民思潮的策源地之一。
尼雷尔推行乌贾马(Ujamaa)政策,试图通过集体化建设"非洲社会主义"。达累斯萨拉姆成为这一实验的展示窗口:
- 1970年代兴建了标志性的尼雷尔大桥
- 大学成为泛非主义思想中心
- 港口成为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起点
1980年代经济危机后,坦桑尼亚转向市场经济。达累斯萨拉姆迅速膨胀:
- 人口从1978年的50万激增至今日的700万
- 新CBD的玻璃幕墙大楼与贫民窟共存
- 中国承建的巴加莫约港项目引发债务陷阱争议
作为沿海城市,达累斯萨拉姆面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威胁:
- 专家预测2050年部分城区将被淹没
- 2020年暴雨导致港口瘫痪3天
- 非正式定居点(如Tandale)缺乏排水系统
中国已成为坦桑尼亚最大贸易伙伴,达市随处可见中文标牌。但争议不断:
- 港口扩建是否带来可持续就业?
- 当地小商户抱怨中国商品冲击市场
- 社交媒体出现"#中国人回家"的零星抗议
15-35岁群体占城市人口60%,失业率高达28%。但新现象也在涌现:
- Bongo Flavor音乐产业年产值超1亿美元
- 初创企业如Nala(移动支付)获得国际投资
- 女性领导的环保组织推动垃圾分类
达累斯萨拉姆的困境与希望,打破了关于非洲的两种刻板印象:
1. 不是"等待拯救"的被动对象——本地NGO正主导气候适应项目
2. 也不是简单的"增长奇迹"——GDP增速6%背后是严峻的贫富分化
或许,这座城市的真正价值在于提醒世界:全球南方城市不需要复制西方模式。当达累斯萨拉姆的渔民使用手机App预警风暴,当贫民窟艺术家用废品创作装置艺术,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源自本土的现代性正在生长。
站在达累斯萨拉姆的海滨,印度洋的海风依旧如1866年苏丹马吉德建立渔村时那样吹拂。但今天的风里带着柴油味、街边烤肉香和5G基站的电磁波。这座城市或许不再拥有首都的政治光环,但它正在书写更重要的历史——证明非洲城市可以是:
- 气候适应的实验室
- 南南合作的节点
- 文化创新的温床
下次当你听到关于"中非合作"或"气候难民"的讨论时,请想起达累斯萨拉姆——这个用伤痕与希望编织故事的港口,正安静地重塑着我们对全球未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