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俄罗斯 历史
俄罗斯——这个占据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国家,其历史如同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既有着拜占庭金顶的辉煌,也带着西伯利亚冻土的苍凉。当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全球目光再次聚焦这片土地时,许多人开始追问:这个国家为何会走上今天的道路?要理解当代俄罗斯的选择,我们必须回溯它千年历史中的关键转折点。
公元9世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瓦良格人)沿第聂伯河南下,与东斯拉夫人相遇。传说中,斯拉夫部落因内部纷争邀请瓦良格首领留里克来统治,由此开启了留里克王朝。862年,留里克在诺夫哥罗德建立政权,被视为俄罗斯国家起源的象征性年份。
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东正教为国教,这一决定影响深远。不同于西欧的天主教,东正教强调集体高于个人、精神高于物质,这种价值观深深植入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金顶成为俄罗斯文明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
1240年,蒙古铁骑摧毁基辅,开始了长达240年的统治。这段历史在俄罗斯集体记忆中留下深刻创伤,也塑造了俄罗斯对东方既恐惧又向往的矛盾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蒙古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学会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技术。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开始自称"沙皇"(凯撒)。修士菲洛费伊提出"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理论,赋予俄罗斯特殊的宗教使命观,这种思想至今仍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若隐若现。
伊凡四世(雷帝)是第一位正式加冕的沙皇,他建立的特辖军制度(oprichnina)开创了俄罗斯秘密警察统治的先河。他在位期间俄罗斯领土扩张了一倍,但严酷的统治也埋下了社会分裂的种子。当代俄罗斯对"强人领袖"的崇拜,某种程度上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1613年开始的罗曼诺夫王朝见证了俄罗斯向欧洲强权的转变。彼得大帝的"向西看"改革使俄罗斯跻身欧洲列强,叶卡捷琳娜二世继续扩张,三次瓜分波兰,将克里米亚纳入版图。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俄乌争议的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被俄罗斯控制。
19世纪的俄罗斯在军事上成为"欧洲宪兵",但内部矛盾日益尖锐。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为时已晚,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最终在1905年革命中爆发。这段历史提醒我们:任何忽视内部改革而专注领土扩张的强国都难以持久。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十月革命则让布尔什维克登上舞台。列宁的"和平法令"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但随后的内战造成更大伤亡。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等地区在内战期间曾短暂独立,这为日后的领土争议埋下伏笔。
斯大林的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塑造了现代苏联。二战中2700万人的牺牲使"伟大卫国战争"成为俄罗斯最神圣的历史记忆,这也是今天俄罗斯将反法西斯主义作为外交武器的情感基础。但同时,古拉格体系和民族迁徙政策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战后苏联成为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埋下危机种子。1979年入侵阿富汗成为"苏联的越南战争",而切尔诺贝利事故则暴露了体制弊端。这段历史对理解今日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恐惧至关重要——他们始终记得西方如何利用苏联的弱点。
"新思维"改革本想挽救社会主义,却加速了帝国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时,许多俄罗斯人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创伤。叶利钦时期的"休克疗法"造成经济崩溃,这种被羞辱的记忆深刻影响着当代俄罗斯对西方模式的怀疑。
普京执政初期曾寻求与西方合作,但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后路线转变。"主权民主"理念强调俄罗斯独特的发展道路,2007年慕尼黑讲话标志与西方关系转折。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已显示出俄罗斯对后苏联空间的控制决心。
2014年克里米亚"回归"在俄国内获得高度支持,但导致与西方关系破裂。"俄罗斯世界"理念将俄语人口视为特殊利益区,这直接影响到当前俄乌冲突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在这里显示出惊人的轮回——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83年首次将克里米亚纳入俄罗斯版图。
普京将乌克兰视为"历史俄罗斯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植根于基辅罗斯的共同起源记忆。但乌克兰民族认同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不可逆转。当前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历史叙事的碰撞:一方强调斯拉夫文明的统一性,另一方坚持各民族的自主选择权。
当弗朗西斯·福山宣布"历史的终结"时,他显然低估了俄罗斯这个"有着不可预测过去的国家"(丘吉尔语)。从基辅罗斯到普京时代,俄罗斯始终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平衡,在扩张与改革之间艰难抉择。理解这段复杂历史,或许能让我们更冷静地看待今天的危机——不是简单的善恶对决,而是千年历史积怨的现代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俄罗斯历史远未成为过去,它正活生生地参与塑造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