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沙瓦 历史
在开伯尔山口东侧的平原地带,坐落着一座被时间反复雕琢的城市——白沙瓦。作为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现开伯尔-普什图省)的首府,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见证了无数帝国的兴衰、文明的碰撞与宗教的传播。今天,当全球目光聚焦于阿富汗局势、地区反恐和中巴经济走廊时,白沙瓦这座"边疆之城"的历史脉络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当代地缘政治提供独特的视角。
白沙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这里属于古代犍陀罗王国的核心区域。犍陀罗艺术——这种融合希腊、波斯与印度风格的佛教艺术形式,正是在白沙瓦周边地区达到鼎盛。考古发现表明,公元1-5世纪期间,白沙瓦(古称"布色羯逻伐底")是佛教向中亚和中国传播的重要中转站。
"白沙瓦博物馆收藏的佛教雕塑,展现了希腊化艺术与东方精神的完美结合,堪称人类文明交流的早期典范。" —— 巴基斯坦考古学家艾哈迈德·哈桑·达尼
由于其战略位置,白沙瓦先后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大帝、孔雀王朝、贵霜帝国、白匈奴等政权统治。特别是贵霜帝国时期(公元1-3世纪),白沙瓦作为帝国夏都,发展成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人口估计达12万。
公元10世纪后,随着穆斯林征服者的到来,白沙瓦逐渐伊斯兰化。16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阿克巴大帝在此修建了著名的白沙瓦城堡,至今仍是城市地标。这个时期,白沙瓦作为连接南亚与中亚的贸易枢纽持续繁荣,同时也是苏菲派神秘主义传播的重要中心。
19世纪,随着英俄在中亚的"大博弈"展开,白沙瓦成为英属印度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1849年英国完全控制该地区后,将白沙瓦建设为军事指挥部所在地。这一时期修建的爱德华兹学院(现白沙瓦大学)和基督教堂等殖民建筑,至今仍点缀着城市景观。
1947年印巴分治时,白沙瓦见证了大规模的人口交换和宗教暴力。据估计,超过25万印度教和锡克教徒离开这座城市,同时大量穆斯林难民从印度涌入。这一人口结构变化永久改变了城市的社会面貌。
19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白沙瓦成为阿富汗抵抗运动的大本营。中央情报局通过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提供的武器和资金,经由白沙瓦源源不断输往阿富汗。这一时期,城市人口从1979年的27万激增至1988年的超过100万,大量阿富汗难民在此定居。
2001年后,白沙瓦成为巴基斯坦参与美国"全球反恐战争"的重要行动基地。然而,塔利班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势力的扩张使城市频繁成为袭击目标。2014年12月,塔利班袭击白沙瓦陆军公立学校,造成149人死亡(其中132名儿童),这一事件促使巴基斯坦政府加强反恐行动。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白沙瓦及其周边地区至今仍收容约140万登记在册的阿富汗难民(实际数字可能更高)。这些难民中许多已生活超过40年,他们的身份认定和归化问题成为地区稳定的长期挑战。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西线的必经之地,白沙瓦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开通的白沙瓦快速公交系统(BRT)由中国企业承建,成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计划中的白沙瓦-喀布尔高速公路将进一步强化其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尽管安全形势仍存挑战,但白沙瓦丰富的历史遗产正吸引越来越多考古学家和文化游客。犍陀罗文明遗址、莫卧儿时期清真寺和殖民时期建筑构成的独特城市景观,使其具备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巨大潜力。
今天的白沙瓦居民中,普什图人占多数,但也有旁遮普人、哈扎拉人、阿富汗难民等不同群体。这种多元性反映在城市语言(普什图语、乌尔都语、英语混杂)、饮食(阿富汗烤肉与英式下午茶并存)和建筑风格上。
随着教育普及(白沙瓦现有8所大学)和互联网发展,白沙瓦年轻一代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城市认同。社交媒体上涌现的"Peshawarites"群体,既自豪于传统文化,又渴望与现代世界连接。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白沙瓦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仍在书写自己的故事。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冷战地缘博弈的见证者、当代反恐战争的前线,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它的命运始终与更大范围的世界历史紧密相连。或许正如当地一句普什图谚语所说:"开伯尔山口的风永远不会停息——它只是变换方向。"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理解白沙瓦的过去,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这个动荡地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