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阿森 历史
在荷兰旅游地图上,阿森(Assen)常常被匆匆掠过——人们更熟悉阿姆斯特丹的运河、鹿特丹的港口或海牙的国际法庭。然而这座人口不足7万的德伦特省首府,却以独特方式串联起荷兰历史与全球议题。当我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漫步阿森老城区时,砖砌的市政厅与新建的太阳能社区形成奇妙对话,这促使我思考:一个看似边缘的小城如何成为观察气候危机与能源转型的微观样本?
阿森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的"德伦特石棺"(hunebedden)证明这里早有人类活动。但真正塑造城市基因的,是中世纪泥炭开采形成的特殊地貌。与荷兰西部依靠填海造陆不同,德伦特省的开拓史是一部"向下挖掘"的历史——泥炭作为燃料被源源不断运往南方,留下的沟渠网络至今仍清晰可辨。
"我们脚下三米都是人类改造过的土地",当地历史学者马尔滕·范德林登带我参观市立博物馆时指着一幅17世纪地图说,"这种资源开发模式后来演变为全球化的预演"。
19世纪蒸汽机车的轰鸣打破了泥炭经济的宁静。1860年阿森火车站建成,将这个小城纳入欧洲铁路网络。有趣的是,当年促使人们砍伐森林开采泥炭的能源需求,如今以另一种形式重现——阿森所在的德伦特省正成为荷兰风能密度最高的区域。历史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循环:从破坏生态获取能源,到利用生态生产能源。
2021年夏季,阿森郊外的A28高速公路因暴雨变成河道,这个画面登上国际媒体。很少有人注意到,同样地点在1634年曾因泥炭地塌陷形成湖泊。市政档案管理员艾尔丝·德弗里斯向我展示的记载显示:"这不是天灾,是持续三个世纪的泥炭开采改变了水文系统"。
如今市政厅地下室新增了防洪闸门,这个细节折射出荷兰"与水共存"哲学的演变:从对抗到适应,再到主动预防。
在阿森每周一次的农夫市集,有机奶酪价格比超市贵30%,但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我祖父那代人为温饱种地,我们现在为地球种地",奶农雅各布·范德普尔告诉我。他的牧场采用"碳农业"技术,通过调整牛群放牧方式增加土壤固碳量。这种看似传统的生产方式,实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实践。
2019年格罗宁根气田减产引发全荷供暖危机,阿森成为首批试点氢能供暖的城镇。在Marsdijk社区,橙色的天然气管线正被蓝色氢能管道替代。"起初居民担心爆炸风险",项目工程师丽塔·克雷默坦言,"现在我们每月举办开放日,让市民亲眼看见电解水制氢过程"。
这个人口不足2万的社区,其经验正被写入欧盟氢能战略白皮书。小城市再次成为大政策的试验场。
阿森居民人均拥有1.3辆自行车,但电动自行车渗透率已达47%,远超荷兰平均水平。我在中央车站旁的充电站遇到退休教师亨克·博斯马,他刚完成太阳能车棚的众筹项目:"年轻时我们骑车是为省钱,现在是为省地球"。这种消费行为的转变,揭示了环保意识如何通过日常工具深入人心。
2015年叙利亚危机期间,阿森接收了300名难民。市政府将废弃军营改造成临时住所时,安装了地源热泵和光伏板。意外的是,这些设施后来成为难民就业培训项目。"我在家乡是电工,现在学习安装太阳能板",来自阿勒颇的哈桑说。这个案例被联合国难民署列为"气候适应与社会融合"典范。
德伦特博物馆正在举办特展《2100年的文物》,展品包括当代光伏板、隔热建材等日常物品。策展人玛丽克·范德费尔解释:"我们想让观众思考,今天的选择如何成为明天的历史"。这种将未来纳入历史叙事的尝试,打破了传统地方博物馆的时空界限。
离开阿森前,我在老城区与新城区交界处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海拔10米"。这个看似普通的标高标记,在海水上升的语境下获得了新意义。阿森教会我们:任何地方史都具备全球维度,每个社区的选择都在重塑人类共同命运。当气候危机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发展模式时,或许正需要回归这种"地方视角的全球观"——就像德伦特省的泥炭地,看似地域性的资源,最终曾连接起整个欧洲的经济脉络。
下次当你听说某个不知名小城的能源实验时,请记住:阿森的故事提醒我们,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案往往藏在地方智慧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每个社区都是改变世界的实验室,每段地方历史都是未来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