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脱维亚 历史
在波罗的海东岸,有一个被森林覆盖、湖泊点缀的国家——拉脱维亚。这个人口不足200万的小国,却承载着复杂而厚重的历史记忆。从古代波罗的海部落到中世纪汉萨同盟的繁荣,从瑞典王国的一部分到俄罗斯帝国的边疆,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独立国家到苏联加盟共和国,再到今天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拉脱维亚的历史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欧洲大陆的权力更迭与文明碰撞。
考古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9000年,现今拉脱维亚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公元前2000年左右,波罗的海部落(包括库尔人、瑟米加利亚人、拉特加利亚人和瑟罗尼亚人)在这一地区定居。这些部落与北欧维京人保持着复杂的贸易和冲突关系。
公元9-12世纪,维京人频繁造访波罗的海东岸,他们称这一地区为"比亚尔马拉"(Bjarmaland)。维京传奇中记载了多次对这一地区的远征,既为了获取珍贵的毛皮、琥珀和蜂蜜,也为了掠夺奴隶。这种早期的跨波罗的海互动,为后来更系统的基督教化和殖民化埋下了伏笔。
12世纪末,随着北方十字军东征的展开,德意志商人和传教士开始大规模进入波罗的海地区。1201年,不来梅大主教阿尔伯特在道加瓦河口建立了里加城,并成立了宝剑骑士团(后并入条顿骑士团)。这一事件标志着拉脱维亚地区被正式纳入西欧基督教文明圈。
13世纪形成的利沃尼亚联邦(Terra Mariana)是一个由骑士团、主教区和城市组成的松散政体。里加作为汉萨同盟的重要成员,成为连接东西欧贸易的枢纽。这一时期建造的里加主教座堂、圣彼得教堂等建筑至今仍是拉脱维亚的文化象征。
16世纪宗教改革后,利沃尼亚地区陷入动荡。1558年爆发的利沃尼亚战争(1558-1583)成为区域权力重组的转折点。战争结束后,拉脱维亚领土被瓜分:西部成为库尔兰公国(波兰-立陶宛的附庸),中部归波兰-立陶宛直接统治,东部则被瑞典占领。
17世纪,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将里加发展为瑞典帝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瑞典统治时期(1621-1710)被认为是拉脱维亚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里加成为波罗的海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大北方战争(1700-1721)后,根据《尼斯塔德和约》,瑞典将利沃尼亚割让给俄罗斯。此后两个世纪,拉脱维亚地区处于俄罗斯帝国统治下,但德意志波罗的海贵族仍保持着地方自治权和特权地位。
19世纪,随着农奴制废除(库尔兰1817年,利沃尼亚1819年)和民族觉醒运动的兴起,拉脱维亚人开始形成现代民族认同。1880年代,青年拉脱维亚运动(Jaunlatvieši)推动了民族文化复兴。1905年革命中,拉脱维亚成为帝国内反抗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随着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崩溃,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随后的独立战争(1918-1920)中,拉脱维亚人成功抵御了苏联红军和德国自由军团的进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战间期的拉脱维亚是欧洲最进步的国家之一:实行议会民主制、给予妇女选举权、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多元文化教育。里加成为"北方的巴黎",拥有繁荣的艺术和知识生活。然而,1934年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发动的政变结束了民主实验,建立了威权统治。
1939年《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秘密议定书将拉脱维亚划入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苏联占领拉脱维亚并成立傀儡政府,8月正式吞并。1941-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拉脱维亚犹太社区几乎被全部消灭(约7万人遇难)。
二战结束后,拉脱维亚再次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斯大林时代实施了大规模镇压和流放(1949年3月"三月驱逐"中约4.3万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同时推行强制俄罗斯化政策。1950-1980年代,拉脱维亚工业化程度显著提高,但民族权利受到压制。
19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波罗的海国家争取独立创造了条件。拉脱维亚人民阵线成立,1988年开始的"歌唱革命"以大规模歌唱集会形式和平争取独立。1989年8月23日,200万人组成跨越三国的"波罗的海之路"人链,抗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50周年。
1990年5月4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通过独立宣言,1991年8月21日(苏联政变失败后)正式恢复独立。随后,拉脱维亚开始了艰难的经济转型和民主巩固进程。
2004年,拉脱维亚同时加入欧盟和北约,完成了"回归欧洲"的历史进程。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拉脱维亚作为北约东翼前线国家的重要性凸显。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拉脱维亚成为支持乌克兰最坚决的国家之一,承诺国防开支将达GDP的3%。
然而,俄罗斯的影响仍然存在:约25%人口为俄语族群,苏联遗产的清算尚未完成,能源安全仍受制于历史形成的对俄依赖。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成为拉脱维亚面临的长期挑战。
拉脱维亚虽是小国,却在数字化和绿色发展方面表现突出。里加被誉为"欧洲最智慧的城市之一",拉脱维亚的电子政府服务在欧盟名列前茅。同时,该国森林覆盖率超过50%,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达40%,计划2030年实现碳中和。
这种转型既源于北欧邻国的影响,也体现了小国的生存智慧——在硬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拉脱维亚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软实力工具:合唱传统(被列入UNESCO非遗名录)、新艺术建筑、当代设计和文学等。里加作为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展示了其文化魅力。在海外,庞大的侨民社区(特别是英国、爱尔兰和美国)也帮助传播拉脱维亚文化。
拉脱维亚的历史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多重启示:
地缘政治的永恒性:尽管国际法体系日益完善,小国仍生活在大国阴影下。拉脱维亚的经验表明,多边主义联盟(欧盟、北约)和价值观外交是小国维护主权的有效途径。
身份政治的复杂性:拉脱维亚的俄语少数族群问题反映了后苏联空间普遍存在的身份分裂。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促进社会融合,是许多国家的共同课题。
历史记忆的政治:拉脱维亚对苏联占领的定性(2022年正式认定为"殖民统治")引发争议,但反映了东欧国家对历史正义的追求。这与全球范围内的去殖民化讨论形成呼应。
韧性发展的模式:资源有限的小国可以通过专业化(如拉脱维亚的物流、IT和生物科技)和创新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位置。
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拉脱维亚面临的气候变化、数字转型、地缘政治紧张等挑战,也是全球性问题的缩影。这个国家的特殊经历提醒我们:历史从不会真正"终结",文明间的对话与碰撞持续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当里加老城的钟声在波罗的海的微风中回荡,它们诉说的不仅是一个小国的千年故事,也是整个欧洲大陆寻求和平与繁荣的永恒追求。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拉脱维亚的历史,就是理解我们共同面对的当下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