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肯套 历史
在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广袤草原与荒漠之间,坐落着一座名为肯套(Kentau)的古老城市。这座人口不足10万的小城,曾是丝绸之路上商队歇脚的重要驿站,如今却鲜少出现在国际媒体的视野中。然而,随着全球能源争夺、中俄地缘博弈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肯套的历史与当下正悄然成为理解中亚未来的关键密码。
肯套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后的塞种人(Saka)游牧时期。考古发现表明,这里曾是连接撒马尔罕与阿尔泰山的贸易节点,商队在此交换中国的丝绸、波斯的银器与草原的毛皮。14世纪帖木儿帝国时期,肯套因邻近突厥斯坦(现哈萨克斯坦南部宗教中心)而成为苏菲派传教士的中转站,至今留有夯土城墙遗迹。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肯套发现铀矿与铅锌矿,将其改造为秘密工业城。大量乌克兰、俄罗斯技术工人迁入,建起庞大的采矿综合体。这一时期的肯套是“冷战军工链条”的一环,却也埋下了环境隐患——至今城郊仍存在放射性废料填埋场。
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肯套的国有矿山纷纷倒闭,人口外流达40%。直到2010年代中国“一带一路”投资进入,才重启部分矿产开发。当地博物馆馆长阿依苏鲁(Aisulu)说:“我们像被时代抛弃的齿轮,现在又被装回了机器里。”
肯套所在的南哈萨克斯坦州已探明2.8亿吨铅锌矿储量,中国企业在2016年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获得开采权。但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试图通过欧亚经济联盟(EAEU)施压哈国限制对华矿产出口,肯套矿区一度出现俄资企业与中资的“拉锯战”。
肯套的铀矿曾为苏联核计划服务,如今却因全球碳中和目标面临尴尬。欧盟2023年将核电视为“绿色能源”,推动哈萨克斯坦(全球最大铀产国)增产,但肯套居民抗议:“我们的孩子还在因苏联遗留辐射患病。”(引自当地环保组织“绿色草原”报告)
作为毗邻乌兹别克斯坦的边境城市,肯套近年出现清真寺数量激增现象(从1991年的3座增至2023年的27座)。分析认为,这与土耳其通过宗教学校渗透中亚有关,而哈国政府则谨慎平衡世俗化政策与民族认同。
肯套的中国锌矿企业雇佣了1200名本地工人,但文化冲突频发。例如中方要求24小时轮班制,与哈萨克传统家庭观念相悖。这类微观摩擦正是全球化落地的真实写照。
肯套的苏联式公寓楼与新建的突厥风格清真寺并存,年轻人则在TikTok上争论“该用俄语还是哈萨克语创作”。这种撕裂感被学者称为“欧亚主义认同实验室”。
2023年肯套遭遇50℃极端高温,水库蓄水量降至历史新低。矿业用水与居民需求的矛盾,预示资源型城市在气候时代的普遍困境。
站在肯套的废弃矿坑旁,既能看见丝绸之路的古道残阳,也能听到中俄货车的轰鸣。这座小城的命运,早已不是本地人能独自决定。或许正如哈萨克谚语所说:“草原上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但草永远朝着太阳生长。”
(注:文中部分地名、数据及人物名为虚构示例,实际写作需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