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马安 历史
在约旦南部广袤的沙漠与北部肥沃高地之间,马安省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三千年的文明交汇。这个今天看似偏远的地区,曾是古代商队的重要驿站、奥斯曼帝国的铁路枢纽,如今又成为全球难民危机与水资源短缺的前沿阵地。当我们的目光聚焦于中东的石油富国或冲突热点时,马安这样的地方往往被忽视,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层次和面临的现代挑战,恰恰为我们理解这个动荡地区提供了独特视角。
马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它作为纳巴泰王国(今约旦著名景点佩特拉的建造者)的重要前哨站而繁荣。考古发现表明,这里曾是香料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商队从也门携带乳香和没药北上,在此补充水源后继续前往地中海港口。罗马帝国时期,马安成为阿拉伯佩特雷亚省的一部分,其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马安作为通往麦加朝圣路线上的驿站获得新生。历史学家伊本·巴图塔在14世纪的游记中描述这里"有坚固的城堡和丰富的水源",是穿越叙利亚沙漠的旅行者必经之地。这种作为交通枢纽的角色,为马安注入了多元文化基因——至今当地建筑中仍可见罗马水利工程、伊斯兰几何图案和贝都因装饰艺术的融合。
19世纪末,马安迎来了又一次历史转折。奥斯曼帝国为巩固对阿拉伯地区的控制并方便穆斯林朝觐,修建了著名的希贾兹铁路(1900-1908年)。这条从大马士革通往麦地那的铁路选择经过马安,使其一夜之间从沙漠驿站变为现代交通节点。
德国工程师主导的铁路建设带来了欧洲技术,也埋下了殖民主义的种子。今天,废弃的火车站和生锈的铁轨仍散布在马安郊外,成为"铁路考古学"的热点。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为加强帝国统治而建的铁路,后来被阿拉伯起义军(如著名的劳伦斯)用来打击奥斯曼人——这段历史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有戏剧化呈现。
马安省人口约12万,其中相当比例是传统的贝都因游牧民族。随着约旦城市化进程加速(全国83%人口住在城市),年轻一代贝都因人面临艰难选择:坚守祖辈的游牧生活方式,还是融入现代经济体系?
我在马安郊区遇到的老牧民阿布·易卜拉欣说:"我的孙子在安曼读大学,他说帐篷里没有Wi-Fi。"这种代际冲突折射出全球原住民共同面临的困境。约旦政府推行的"贝都因定居计划"带来教育和医疗便利,但也导致传统骆驼养殖等生计方式式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贝都因口头诗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马安年均降雨量不足50毫米,是约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这里的含水层正以每年1.5米的速度下降。农民阿里告诉我:"二十年前我们挖井30米就能见水,现在要150米。"这种情况迫使许多家庭放弃农业迁往城市,加剧了约旦本已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
更复杂的是,马安的水危机与地区政治纠缠在一起。约旦河上游的以色列和叙利亚大规模取水,直接影响下游的马安等地区。虽然约旦与以色列有水资源共享协议,但在当前中东紧张局势下,这种合作变得愈发脆弱。马安居民经常要面对每周仅几小时的供水,这种状况在夏季高温时可能引发社会不满。
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约旦接收了约130万叙利亚难民(占全国人口13%),其中约3万人被安置在马安省的扎塔里难民营。这个沙漠中的临时城市已成为约旦第四大"聚居地",改变了马安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生态。
当地杂货店主哈姆迪说:"起初我们担心这么多外来者,但现在叙利亚人成了我的主要顾客。"这种微妙的共存关系充满张力——难民带来了消费需求和劳动力,但也加剧了水资源和就业竞争。国际援助组织在营地开展的职业教育项目,正尝试将难民技能转化为当地发展动力,如太阳能技术培训就契合了马安的阳光优势。
面对严峻的能源和水资源挑战,马安出人意料地成为绿色能源先锋。约旦政府与欧盟合作,在这里建设了中东首个大规模风光互补电站(2015年投产)。项目占地3平方公里,年发电量达117吉瓦时,足够供应3万户家庭。
更引人注目的是,马安理工学院研发的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正为偏远社区提供平价饮用水。这种将现代科技与本地需求结合的尝试,或许为干旱地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模型。正如环境工程师莱拉博士所说:"沙漠教会我们珍惜每滴水,现在我们要用智慧让它延续。"
距离世界奇迹佩特拉仅120公里的马安,长期活在"邻居"的旅游光环之外。但实际上,这里拥有同样惊人的遗产:古罗马城堡Qasr Bshir保存完好的军事建筑、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教堂遗址、奥斯曼铁路工场等。问题是,这些景点分散在广阔沙漠中,缺乏系统开发和宣传。
旅游部门官员阿黛尔坦言:"我们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但更需平衡保护与开发。"2019年启动的"沙漠城堡之路"项目试图整合这些资源,但新冠疫情使计划搁浅。现在随着旅游业复苏,如何避免佩特拉式的过度商业化,成为马安必须思考的前车之鉴。
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式"保护,马安近年尝试让本地社区直接参与遗产管理。在古纳巴泰驿站乌姆埃尔吉马勒,村民经过培训担任导游和文物监测员,部分门票收入用于改善当地学校。这种模式既创造了就业,也增强了保护意识。
考古学家马克教授评价道:"当居民意识到这些石头能带来面包时,盗掘现象自然减少。"这种基于社区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或许比高墙和监控更可持续,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
站在马安郊外的沙丘上,目光所及是绵延的荒漠、废弃的铁路和新建的太阳能板——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恰巧概括了这片土地的故事:古老交通要道的衰落与现代能源走廊的兴起。在全球媒体热衷于报道中东冲突和石油政治的喧嚣中,像马安这样的地方提醒我们:这个地区的真实面貌远比头条新闻复杂多元。
马安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文化传承、难民融合——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而它在可再生能源和社区参与方面的尝试,又或许蕴含着破解这些全球难题的本地智慧。下次当你听说约旦时,除了死海和佩特拉,不妨也想想这个沙漠省份,想想那些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共同未来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