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杰拉什 历史
在约旦北部郁郁葱葱的山谷中,杰拉什古城静静矗立了两千余年。这座被誉为"东方庞贝"的罗马古城,不仅保存着令人惊叹的古代建筑遗迹,更承载着人类文明交流的厚重历史。当21世纪的游客漫步在椭圆广场的石板路上,当现代中东的政治风云掠过这些古老石柱,杰拉什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时空交汇点——在这里,古代文明与现代世界展开着无声而深刻的对话。
杰拉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化时期,最初由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军们建立。但这座城市真正的黄金时代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公元1世纪,杰拉什作为德卡波利斯(十城联盟)中最东端的一座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罗马城市规划的典范至今清晰可见:700米长的柱廊大街、能容纳3000人的南剧院、宏伟的宙斯神庙和阿尔忒弥斯神庙,以及独特的椭圆广场。考古证据显示,公元2-3世纪的杰拉什人口可能达到2万,是当时地区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随着罗马帝国基督教化,杰拉什也经历了宗教景观的转变。4-7世纪间,多座教堂在古城内兴建,包括圣西奥多教堂和圣科斯马斯与达米安教堂。这些教堂的马赛克地板保存完好,展现了拜占庭艺术的精湛技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杰拉什见证了基督教与当地原有宗教的共存。考古发现显示,某些罗马神庙在基督教时代仍被使用,反映了宗教变革的渐进性。
7世纪中叶,穆斯林军队征服了这一地区。与普遍认知不同,早期伊斯兰时期杰拉什并未立即衰落。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年),城市仍保持一定繁荣,甚至新建了清真寺。真正的衰落始于749年的大地震,随后是阿拔斯王朝将政治中心东移。
到12世纪十字军时期,杰拉什已基本被遗弃,直到19世纪才被德国旅行家乌尔里希·贾斯珀·塞etzen重新"发现"。
旅游业的双刃剑效应在杰拉什尤为明显。作为约旦仅次于佩特拉的旅游胜地,杰拉什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但大量游客也带来了保护压力:石柱上的涂鸦、不当触摸造成的磨损、为便利游客而可能损害原真性的"修复"。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的旅游停滞,意外给了古迹"喘息"时间,也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保护与利用间找到平衡?约旦文物局近年引入的数字化记录和限流措施,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约旦是全球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有趣的是,杰拉什的古代供水系统展现了惊人的智慧。罗马工程师建造的复杂水道和蓄水池系统,能有效收集冬季雨水供全年使用。一些水道至今仍能运作。
在气候变化加剧水危机的今天,古代水资源管理技术重新引起关注。约旦大学与意大利团队合作研究罗马供水系统,希望从中找到应对现代挑战的灵感。这种古今对话极具现实意义。
杰拉什层层叠叠的宗教建筑——从罗马神庙到基督教教堂再到清真寺,构成了一部"石头上的宗教史"。在中东地区宗教矛盾频发的当下,这座城市提醒人们:这片土地曾有过不同信仰相对和平共处的时期。
2016年,杰拉什举办了以"共存"为主题的文化节,刻意选择在不同宗教遗迹间轮流举办活动,象征性地重建古代多元文化空间。这种尝试虽小,却指向一个更大问题:如何从历史中学习共处智慧?
自1981年起,杰拉什每年夏季举办著名的杰拉什文化节,吸引阿拉伯世界和国际艺术家参与。音乐、戏剧、诗歌朗诵在古罗马剧场中上演,创造出时空交融的独特体验。
这个文化节不仅成为约旦的文化名片,更是一个跨文明对话的平台。叙利亚内战期间,它成为流亡艺术家的发声地;在阿拉伯之春后,它又成为讨论变革与传统的论坛。古城的石墙见证着当代中东的思想激荡。
近年杰拉什的考古工作持续有新发现。2018年,考古学家在城市西侧发掘出一处保存完好的罗马别墅,内有精美的马赛克。更引人关注的是2021年发现的可能是早期伊斯兰时期行政中心的建筑群,为理解7-8世纪的过渡期提供了新材料。
但这些发现也引发争议:应该发掘到什么程度?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保护需求?一位约旦考古学家的话发人深省:"每揭开一层历史,我们不仅要问能发现什么,还要问会失去什么。"
杰拉什不仅是考古遗址,也是现代约旦人生活的地方。古城周边发展出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现代城镇,约6万人居住于此。如何让当地社区从文化遗产中受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些创新尝试正在进行:培训当地青年担任文化讲解员;扶持传统手工艺作坊;开发基于古城灵感的文创产品。这些努力旨在让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过去,也服务于现在和未来。
站在杰拉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前,看着夕阳为石柱镀上金色,时间仿佛凝固。这座古城提醒我们:文明有兴衰,但人类对美、秩序和意义的追求从未改变。
面对气候变化、文化冲突、旅游压力等全球性挑战,杰拉什这样的文化遗产地既是警示——提醒我们脆弱性;也是资源——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或许,保护好这些人类共同记忆之地,就是在为未来保留更多可能性。
当世界日益分裂,我们需要更多像杰拉什这样的地方——它们沉默不语,却诉说着超越时代的真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这个意义上,保护杰拉什不仅是在保存过去,更是在投资于人类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