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斯佩齐亚 历史
在意大利西北部利古里亚大区的海岸线上,拉斯佩齐亚(La Spezia)这座港口城市常常被游客忽略——人们更熟悉五渔村的彩色房屋或热那亚的古老街巷。然而,这座人口仅9万的小城,却是地中海历史与现代地缘政治的缩影。从古罗马的军事前哨到北约海军基地,从移民潮到气候危机下的海岸线保卫战,拉斯佩齐亚的故事恰恰折射出当今世界的核心矛盾:全球化与本土认同、军事安全与生态脆弱性、文化遗产与现代化进程。
拉斯佩齐亚的天然深水港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被罗马人用作海军补给站。考古发现的陶片和锚链证明,这里曾是镇压利古里亚部落叛乱的战略支点。中世纪的城墙遗迹则诉说着热那亚共和国与比萨的海权争夺——港口始终是权力的象征。
1808年,拿破仑下令扩建拉斯佩齐亚军港,意图对抗英国皇家海军。尽管工程因滑铁卢战役中断,但城市规划中的星形堡垒和笔直大道,仍保留着帝国主义的空间美学。这段历史恰似当今大国在非洲港口的基建竞争(如中国投资的吉布提港),揭示军事与贸易永远交织的地缘逻辑。
1943-1945年,拉斯佩齐亚作为轴心国重要海军基地,遭受盟军87次空袭。城市70%被毁,但鲜少出现在教科书里。当地档案馆的防空警报记录显示,平民伤亡中三分之一是儿童——这种选择性历史记忆与今日加沙、乌克兰的平民悲剧形成残酷呼应。
1957年,美国在拉斯佩齐亚部署“朱庇特”中程导弹,瞄准苏联。后来因古巴导弹危机撤除。如今海军基地仍存放北约战术核武器,而市民的抗议标语写着:“我们的港口不要战争机器”——军事化与反战运动的拉锯在全球军事基地城市反复上演。
19世纪末,拉斯佩齐亚曾是百万意大利人赴美洲的登船点。博物馆里褪色的船票和移民家书,与今天兰佩杜萨岛难民船的新闻画面重叠。2015年叙利亚危机后,该港接收过载有北非难民的救援船,市长曾因“违抗反移民政策”被起诉——移民议题撕裂欧洲的剧本在此早有预演。
1980年代起,温州商人通过拉斯佩齐亚港进口纺织品,逐渐形成意北最大华人社区。中餐馆的灯笼与老城区的利古里亚壁画共存,但也引发“文化侵蚀”争议。这恰是身份政治的典型战场:当一家三代经营海鲜店的本地人说“这里不再像意大利”,而华人二代反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意大利?”
古罗马码头遗址现已低于海平面1.2米。2023年“魔鬼风暴”摧毁了部分中世纪城墙,修复费用高达800万欧元。科学家预测,若全球升温2℃,威尼斯将非唯一沉没的意大利名城——拉斯佩齐亚的适应性改造(如浮动防洪闸)或许能为沿海城市提供样本。
尽管推广岸电系统以减少邮轮污染,但军港的核潜艇仍在排放冷却水。环保组织“我们的海”成员告诉我:“所谓生态转型,不过是把污染从空气转移到海洋。”——这直指全球环保运动的困境:技术进步是否只是转移危机?
年轻人用AR程序在废墟上重建战前教堂,而TikTok上的#laspezia标签却被网红餐厅霸屏。历史学家皮耶罗·坎帕纳感叹:“当算法决定什么是‘值得观看’的过去,我们是否正在失去真实的集体记忆?”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集装箱码头扩建计划引发工会罢工,他们害怕“比雷埃夫斯港式的劳动力剥削”。而在“一带一路”宣传片中,拉斯佩齐亚被标注为“欧洲门户”——基础设施的地缘政治从未如此清晰。
拉斯佩齐亚的每一块礁石都刻着历史的潮痕。当游客匆匆赶往五渔村时,或许该留半天给这座城市的军事博物馆、移民档案馆和海岸观察站。在这里,你能触摸到战争与和平、流动与固守、毁灭与重生的永恒命题——而这些,正是当今世界最痛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