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布达佩斯 历史
布达佩斯,这座横跨多瑙河两岸的匈牙利首都,以其壮丽的建筑、温泉文化和动荡的历史闻名于世。从罗马时代的军事前哨到奥匈帝国的辉煌,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与冷战时期的铁幕阴影,布达佩斯的故事始终与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风云紧密相连。如今,在难民危机、民族主义复兴和欧盟内部矛盾的背景下,这座城市的过去与当下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对话。
布达佩斯的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时期,多瑙河左岸的阿奎库姆(Aquincum)曾是罗马行省潘诺尼亚的重要军事据点。公元9世纪,马扎尔人(匈牙利人的祖先)迁徙至此,建立了早期的定居点。1241年,蒙古铁骑的入侵几乎摧毁了这座城市,但也催生了布达城堡的兴建——这座哥特式堡垒至今仍是城市的象征之一。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占领布达佩斯,留下了诸如盖勒特浴场等东方风格的遗产。1686年,哈布斯堡王朝收复匈牙利,随后将布达、佩斯和欧布达三城合并,开启了巴洛克建筑的黄金时代。19世纪中叶,匈牙利民族主义者拉约什·科苏特领导的革命虽以失败告终,却为1867年奥匈帝国的“双元制”妥协铺平了道路——布达佩斯由此成为帝国“第二首都”,多瑙河上的链子桥和国会大厦等工程见证了这段繁荣。
一战后的《特里亚农条约》使匈牙利失去72%的领土,布达佩斯从帝国中心沦为“受伤的首都”。二战期间,匈牙利起初与纳粹结盟,但在1944年遭德军占领,布达城堡区成为最后激战的战场之一。战后,苏联红军“解放”了匈牙利,却也将其拖入冷战阵营。
1956年10月,布达佩斯爆发了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学生们在裴多菲雕像下朗诵“我们发誓不再做奴隶”的诗歌,工人与士兵联手组建委员会。然而,苏联坦克的镇压导致数千人死亡,革命领袖纳吉·伊姆雷被处决。这场悲剧成为冷战时期东欧反抗的象征,也埋下了1989年剧变的种子。
与其他东欧国家不同,匈牙利的体制转型相对平和。1989年6月,政府为纳吉举行重新安葬仪式,并象征性地拆除了与奥地利边境的铁丝网——这一举动间接促成了柏林墙的倒塌。1990年代,布达佩斯迅速拥抱市场经济,外资涌入,多瑙河畔的废墟被改造成豪华酒店。
2004年匈牙利加入欧盟,但近年来的政治走向却引发争议。总理欧尔班·维克托的“非自由民主”政策(如打压媒体、限制NGO)与欧盟价值观屡屡冲突。布达佩斯街头既有支持一体化的游行,也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折射出中东欧国家对主权与全球化矛盾的焦虑。
2015年欧洲难民潮期间,匈牙利在边境修建铁丝网,布达佩斯的凯莱蒂火车站曾上演难民与警察对峙的场面。政府将移民问题塑造为“基督教欧洲的保卫战”,而市民团体则持续为难民提供援助。这一分裂反映了欧洲身份认同的深层危机。
布达佩斯的纪念碑成为政治角力的舞台:自由广场上的“德国占领纪念碑”被批评为淡化匈牙利在 Holocaust 中的责任,而民间组织的“鞋履雕塑”则以受难者的鞋子无声控诉。如何面对历史,仍是未完成的课题。
每年数百万游客涌入布达佩斯,享受廉价的啤酒和温泉,却也推高了房价,迫使本地居民迁离市中心。 Airbnb 的泛滥让议会通过法案限制短租,但收效有限——这是全球旅游城市的共同困境。
布达佩斯的魅力在于它从未停止与历史的对话。从链子桥的黄昏到废墟酒吧的喧闹,这座城市既承载着帝国的骄傲,也刻写着抗争的伤痕。面对民族主义回潮、气候变化和数字时代的冲击,布达佩斯人或许会想起1956年的一句口号:“如果我们不能自由地活着,至少让我们自由地战斗。”而今天的战斗,或许是如何在怀旧与进步之间找到平衡。
(全文约2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