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尔特斯 历史
洪都拉斯北部的科尔特斯省(Cortés)是该国经济与文化的核心地带,首府圣佩德罗苏拉(San Pedro Sula)更是中美洲重要的工业中心。然而,这片土地的历史远不止于现代工厂与贸易港口——它曾是玛雅文明的边缘地带、西班牙殖民者的战略据点,如今则成为全球不平等、气候变化和移民危机等议题的缩影。
本文将带您穿越科尔特斯的五百年沧桑,从古代原住民社会到殖民征服,从香蕉共和国的兴衰到当代黑帮暴力与气候难民的困境,探讨这片土地如何成为理解拉美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案例。
尽管科尔特斯并非玛雅文明的核心区(如邻近的科潘),但考古证据表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900年间,这里存在活跃的贸易网络。乌鲁阿河(Río Ulúa)流域出土的彩陶和玉器,证明其作为玛雅低地与加勒比海之间的中转站地位。
16世纪西班牙人到来时,科尔特斯主要由伦卡人(Lenca)居住。这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虽未建立庞大帝国,却以顽强的抵抗闻名——1524年,酋长伦皮拉(Lempira)联合周边部落对抗殖民者,成为洪都拉斯民族主义的象征。
科尔特斯港(今波多科尔特斯)得名于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尽管他本人从未踏足此地。西班牙人在此建立要塞,强迫原住民开采圣豪尔赫银矿(Minas de San Jorge),并通过奴隶贸易输入非洲劳动力,形成了复杂的种族阶层:
殖民农业(甘蔗、靛蓝)导致森林大规模砍伐,而欧洲传入的天花和麻疹使原住民人口锐减90%。这段历史在今日仍具启示——2023年联合国报告显示,洪都拉斯是全球气候脆弱性最高的国家之一,而环境退化正源于殖民时期开启的资源掠夺模式。
19世纪末,美国公司通过贿赂和武力控制了科尔特斯的铁路与港口。联合果品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将圣佩德罗苏拉变成香蕉出口枢纽,但也制造了著名的“香蕉大屠杀”(1934年):
当工人罢工要求八小时工作制时,公司勾结军方镇压,造成数百人死亡。这一事件直接催生了“香蕉共和国”一词,成为经济殖民主义的代名词。
香蕉公司留下的不仅是种植园,还有畸形的经济依赖。如今科尔特斯虽转型为制造业中心(纺织、汽车配件),但80%工厂为外资所有,工人时薪不足2美元。这种不平等催生了黑帮文化——MS-13和Barrio 18等组织在失业青年中招募成员,使圣佩德罗苏拉长期位列“全球最暴力城市”。
2020年,飓风埃塔和约塔连续袭击科尔特斯,淹没整个社区。科学家指出,加勒比海飓风强度因气候变化增加40%,而穷人聚居的河谷地带最易受灾。洪水退去后,数万人加入“大篷车”移民队伍,徒步穿越墨西哥寻求进入美国。
尽管拜登政府承诺援助中美洲,但2023年数据显示,洪都拉斯获得的人均气候资金不足危地马拉的一半。同时,美国边境的“第42条法案”继续驱逐移民,形成人道主义循环:
科尔特斯的农民合作社正尝试再生农业,如卡梅洛特生态村(Carmelo)通过种植可可恢复土壤。妇女团体则推动“暴力预防计划”,为青年提供职业培训以替代黑帮生活。
科尔特斯的困境本质上是殖民经济模式的延续。要打破循环,需要:
站在科尔特斯港的废墟上,我们能同时看到16世纪的西班牙堡垒、20世纪的香蕉码头和21世纪被飓风撕裂的贫民窟。这片土地提醒世界:所谓“热点问题”从来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历史债务的累积爆发。
当欧洲为乌克兰难民敞开大门时,是否记得中美洲难民同样是殖民主义的后代?当纽约消费者购买廉价T恤时,是否想到洪都拉斯工厂的汗水?科尔特斯的故事,最终是关于全球正义的一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