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地 历史
在加勒比海蔚蓝水域中,海地像一颗被风暴反复击打的珍珠。这个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的国家,如今却是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度,2024年黑帮暴力、政治真空和饥荒的新闻频登国际头条。要理解今日海地的崩溃,必须穿越两百年血与火的岁月——从殖民者的甘蔗园到杜瓦利埃家族的独裁统治,从地震废墟到帮派割据的太子港。
1492年哥伦布登陆伊斯帕尼奥拉岛时,这里居住着约40万泰诺人。三十年后的1520年,原住民几乎灭绝。西班牙人发现岛上缺乏贵金属后,将重心转向墨西哥和秘鲁,海地(当时称圣多明各)沦为殖民边缘地带。
1697年《里斯维克条约》将岛屿西部划归法国,史称“圣多明各”。到18世纪末,这里生产了全球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但繁荣建立在残酷的奴隶制之上——50万非洲奴隶在种植园劳作,年均死亡率高达10%。
历史吊诡:当时海地殖民地财政贡献超过法国本土所有殖民地总和,这些财富后来资助了拿破仑的欧洲战争。
1791年8月14日,伏都教祭司布克曼在 Bois Caïman 仪式上点燃起义火种。残疾的前奴隶杜桑·卢维图尔凭借军事天才,先后击败西班牙、英国和法国军队。1801年他颁布宪法废除奴隶制,甚至一度统一全岛。
1804年1月1日,让-雅克·德萨林在戈纳伊夫宣布独立,将国名恢复为泰诺语“Ayiti”(多山之地)。但新国家立即遭遇致命打击:
- 法国1825年以舰队威胁索要1.5亿金法郎赔偿(相当于今300亿美元)
- 美国等西方国家拒绝承认黑人政权直至1862年
- 德萨林自封皇帝后遭暗杀,开启政变循环
1844年多米尼加独立后,两国发展轨迹彻底分化。海地因赔偿金耗尽国库,被迫大量砍伐森林出口木材,导致如今国土98%严重荒漠化。
生态灾难:1925年海地森林覆盖率仍达60%,2023年仅剩不到2%,水土流失使农业濒临崩溃。
1915年美国总统威尔逊以“保护美资”为由出兵占领,期间:
- 建立种族隔离制度,强制劳役修建基础设施
- 解散海地军队,为日后黑帮崛起埋下伏笔
- 1934年撤离前扶植亲美精英阶层
1957年“医生总统”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上台后:
- 组建“通顿马库特”(Volunteers for National Security)民兵组织,杀害约3万反对者
- 利用伏都教构建个人崇拜,自称“黑人救世主”
- 其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小医生”)1986年流亡时卷走国库8亿美元
7.0级地震造成:
- 31.6万人死亡(相当于全国3%人口)
- 30万栋建筑倒塌,包括总统府和国会大厦
- 130亿美元损失(超过当时GDP120%)
2004-2017年MINUSTAH维和部队被指控:
- 引入霍乱疫情致1万人死亡
- 性侵案频发,包括“用食物换性”丑闻
莫伊兹总统在私宅遭哥伦比亚雇佣兵杀害后,黑帮势力失控:
- 400个武装团伙控制80%太子港
- 2023年绑架案达2400起,超过墨西哥
- 2024年3月帮派联盟攻陷主要监狱,释放4000囚犯
2023年海地正式要求法国偿还1825年赔偿金(折算现值约210亿美元),这引发前殖民地国家广泛声援。
据世界银行统计,海地96%人口面临气候变化高危风险,但人均获得气候资金仅2.4美元(全球平均34美元)。
当前多国对出兵海地态度消极,折射出后殖民时代援助的信任危机。肯尼亚主导的维和部队计划因国内法院反对陷入僵局。
在太子港的街头壁画上,仍能看到杜桑·卢维图尔的肖像与“自由或死亡”的标语。但今日海地人面临的选择更为残酷:留下忍受饥饿,或踏上危险的移民之路。这个国家如同它的国徽上的棕榈树——虽被风暴压弯,却仍未折断。或许正如海地诗人达尼·拉费里埃所写:“我们的历史太沉重,但我们的脊梁知道如何承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