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巴里马-瓦伊尼 历史
在谷歌地图上放大南美洲东北角,一片被亚马逊雨林和加勒比海包围的绿色地带会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圭亚那的巴里马-瓦伊尼地区(Barima-Waini)。作为圭亚那最大的行政区,它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足3万。这片土地的名字鲜少出现在国际新闻中,但若细究其历史与现状,却能发现它与气候变化、资源争夺、原住民权利等全球议题的深刻关联。
巴里马-瓦伊尼的历史是加勒比殖民史的缩影。17世纪,荷兰人在这里建立甘蔗种植园,依靠非洲奴隶劳动;1814年英国接管后,殖民经济转向木材和黄金。今天,雨林中仍可见废弃的殖民据点,而地名如“Morawhanna”(源自原住民阿拉瓦克语)与“Port Kaituma”(英国殖民港口)的并存,暗示着文化的层层覆盖。
2015年,埃克森美孚在圭亚那近海发现储量超110亿桶的石油,巴里马-瓦伊尼的海岸线成为钻探前沿。这个南美最穷国家一跃成为全球人均石油储量第一国,但矛盾随之爆发:
- 环境风险:钻探威胁红树林和濒危物种(如美洲鳄);
- 分配不公:多数利润流向跨国公司与政府,当地社区仅获零星就业;
- 地缘博弈:委内瑞拉长期宣称对埃塞奎博地区(含巴里马-瓦伊尼)的主权,2023年公投后局势再度紧张。
案例:2022年,原住民村庄Hosororo的渔民抗议石油泄漏导致鱼类死亡,却因缺乏法律支持无果而终。
巴里马-瓦伊尼是9个原住民族群的家园,他们依赖雨林狩猎、种植木薯的传统生活方式正被三重威胁瓦解:
1. 非法采矿:巴西“garimpeiros”(非法淘金者)跨境掠夺,汞污染河流;
2. 土地确权困境:尽管圭亚那2006年通过《原住民法案》,但75%的土地申请仍悬而未决;
3. 气候异常:2021年创纪录洪水摧毁了Arukamai村的作物,世卫组织将其列为“气候脆弱社区”。
圭亚那将全国森林(占国土85%)纳入REDD+(减少毁林)计划,向挪威等国家出售碳信用。但原住民组织APA指出:
- 每吨碳仅2美元补偿远低于市场价;
- 资金多用于首都基建,而非雨林社区。
讽刺的是:当西方企业购买碳信用“洗绿”时,巴里马-瓦伊尼的村民仍在用柴油发电机供电。
埃塞奎博争端可追溯至1899年国际仲裁,但委内瑞拉近年借石油发现强化声索。2023年12月,马杜罗政府举行“埃塞奎博公投”,并宣布设立“第24州”。尽管圭亚那获得美国、CARICOM支持,但巴里马-瓦伊尼居民担忧:
- 军事化:委内瑞拉军队在边境的动向;
- 经济依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投资当地基建,被解读为“选边站”。
中国在圭亚那的布局包括:
- 港口建设:在巴里马-瓦伊尼的Moruca河疏浚工程;
- 医疗援助:2020年新冠期间捐赠疫苗,换取矿业合作。
与此同时,美国南方司令部增加与圭亚那国防军的联合演练。
巴里马-瓦伊尼像一块棱镜,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矛盾:
- 资源富饶与贫困并存;
- 传统知识与现代性碰撞;
- 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
当世界讨论“公正能源转型”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时,或许该倾听这片雨林中瓦劳族长老的质问:
“我们的树木为地球呼吸,但谁来为我们呼吸?”
(注:本文为博客范本,具体数据与事件需进一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