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红海 历史
在非洲东北角,红海西岸,有一个被国际媒体长期忽视的国家——厄立特里亚。这个面积仅1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却拥有超过1000公里的红海海岸线,控制着曼德海峡这一全球航运咽喉要道的北端。当世界聚焦于也门内战、苏伊士运河堵塞等红海热点事件时,厄立特里亚这个"非洲朝鲜"却始终保持着神秘的沉默。
厄立特里亚北红海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考古证据显示,这里曾是古代蓬特王国的一部分,古埃及文献记载这里盛产黄金、香料和乌木。公元1世纪,北红海沿岸的Adulis港成为阿克苏姆帝国的重要出海口,通过红海贸易网络与罗马帝国、印度乃至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包括马萨瓦在内的北红海沿岸,将其纳入哈贝什省管辖。19世纪初,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扩张至此,与奥斯曼势力形成拉锯。这一时期,北红海沿岸的奴隶贸易达到顶峰,大量非洲内陆居民被贩卖至阿拉伯半岛和奥斯曼帝国。
1885年,意大利殖民者占领马萨瓦,开始了对厄立特里亚长达60年的殖民统治。意大利人修建了连接高原与海岸的铁路,发展了阿斯马拉等城市,使厄立特里亚成为意属东非的核心区域。1935年,意大利从这里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
二战后,联合国将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但195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单方面废除联邦制,吞并厄立特里亚。这引发了长达30年的独立战争(1961-1991),成为非洲持续时间最长的解放战争之一。
冷战期间,北红海地区成为美苏角力的前沿。苏联支持的埃塞俄比亚门格斯图政权与西方支持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EPLF)在此激战。马萨瓦港和达赫拉克群岛的战略价值使这里成为地区冲突的焦点。
1993年,厄立特里亚通过公投获得独立,但很快与邻国陷入边界冲突。1998-2000年的厄埃边境战争造成约10万人死亡。此后,厄立特里亚实行"自力更生"政策,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几乎与世隔绝。
近年来,北红海地区的战略价值重新凸显。厄立特里亚与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建立军事合作,允许它们在红海沿岸建立基地。同时,中国在马萨瓦港的投资和建设引发了对"珍珠链战略"的猜测。
严酷的政治环境和停滞的经济使厄立特里亚成为非洲主要难民来源国之一。据联合国统计,每月约有5000人逃离这个国家,许多人冒险穿越红海前往沙特阿拉伯或经由利比亚前往欧洲。
北红海沿岸正面临海平面上升和珊瑚白化的严重威胁。达赫拉克群岛的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和海水酸化而急剧减少,威胁到当地居民的传统生计。
厄立特里亚有9个主要民族,使用至少9种语言。长期的战争和封闭政策使许多传统文化面临消失风险。北红海沿岸的贝贾人游牧文化尤其脆弱。
随着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2018年历史性和解,北红海地区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枢纽。拟议中的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经济走廊可能改变地区发展格局。
北红海海底被认为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多金属硫化物。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避免"资源诅咒",是厄立特里亚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土耳其、卡塔尔等新兴势力介入非洲之角,以及美国在吉布提的军事存在,北红海地区可能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舞台。厄立特里亚的站队选择将影响整个地区的安全架构。
厄立特里亚北红海地区的历史提醒我们,当今世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个看似边缘的地区,实际上是理解非洲之角冲突、红海安全、难民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的关键节点。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重新发现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思考世界问题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