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圣地亚哥 历史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古巴的首都哈瓦那代表着这个加勒比岛国的全部——殖民建筑、老爷车、雪茄和莫吉托。然而,在古巴的东南部,有一座城市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古巴民族精神的发源地——圣地亚哥(Santiago de Cuba)。
作为古巴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不仅是音乐、文化和宗教的交汇点,更是古巴独立战争和1959年革命的摇篮。今天,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气候变化加剧、旅游业复苏的背景下,这座城市的命运再次成为观察古巴乃至拉美社会变迁的窗口。
圣地亚哥成立于1514年,是西班牙在古巴建立的第七座城市,也是早期殖民统治的核心之一。由于靠近海地(当时西班牙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和牙买加,它很快成为加勒比海贸易的重要枢纽。
与哈瓦那不同,圣地亚哥的非洲文化烙印更深。16至19世纪,大量非洲奴隶被运抵这里,从事甘蔗种植园劳动。他们的音乐、宗教(如萨泰里阿教)和语言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使圣地亚哥成为古巴“非洲性”最鲜明的城市。
由于战略位置重要,圣地亚哥多次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目标。1662年,英国短暂占领该城;17至18世纪,法国和荷兰海盗频繁袭扰,迫使西班牙加强防御,如今仍可见莫罗城堡(Castillo del Morro)等军事遗迹。
1868年,古巴东部爆发“十年战争”,圣地亚哥成为起义军的核心据点。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Carlos Manuel de Céspedes)在附近的雅拉镇发表《雅拉宣言》,解放奴隶并号召独立,标志着古巴民族意识的觉醒。
1895年,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马蒂(José Martí)在圣地亚哥附近的杜斯里奥斯(Dos Ríos)战死,但他的思想激励了后来的革命者。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海军在圣地亚哥湾歼灭西班牙舰队,加速了古巴脱离西班牙的进程。
尽管古巴在1902年名义上独立,但美国通过《普拉特修正案》保留了干预权。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Cuartel Moncada)成为反抗美国傀儡政权的象征——1953年,菲德尔·卡斯特罗曾在此发动失败的起义,为1959年革命埋下伏笔。
1959年革命胜利后,菲德尔·卡斯特罗将圣地亚哥称为“古巴最英勇的城市”。革命政府在此推行扫盲、医疗改革和土地分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实验的样板。
然而,美国长达60年的经济封锁严重打击了圣地亚哥的经济。作为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地区,它长期面临物资短缺、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2021年,古巴政府推行货币改革,导致物价飞涨,圣地亚哥的街头抗议一度登上国际新闻。
近年来,随着古巴逐步开放私营经济,圣地亚哥的民宿、音乐节和文化遗产旅游逐渐兴起。但这也引发担忧:商业化是否会稀释其革命历史的意义?
由于经济困境,许多古巴人选择冒险经中美洲赴美。圣地亚哥靠近海地,成为偷渡者的中转站。2023年,美国恢复对古巴移民的签证发放,但问题远未解决。
作为沿海城市,圣地亚哥频遭飓风袭击。2022年的“伊恩”飓风摧毁了部分老城区,而海平面上升威胁着低洼社区。古巴政府呼吁国际援助,但全球气候谈判进展缓慢。
随着俄罗斯在拉美扩大影响力,圣地亚哥的港口成为俄军舰的停靠点。同时,中国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农场)加深与古巴合作,西方对此警惕。
从殖民堡垒到革命圣地,再到全球化时代的边缘城市,圣地亚哥的命运始终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今天,它站在十字路口:是坚守社会主义理想,还是拥抱市场化改革?是沦为气候变化的牺牲品,还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或许答案就藏在它的街头——在特罗瓦(trova)歌手的吉他声中,在萨泰里阿祭司的祈祷里,在那些依然相信“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年轻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