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阿劳卡尼亚大区 历史
在智利狭长国土的中南部,有一片被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夹峙的土地——阿劳卡尼亚大区。这里不仅是智利自然景观最为壮丽的区域之一,更是原住民马普切人世代居住的家园。当我第一次踏上特木科(Temuco)的土地时,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燃烧的气息与某种难以名状的抗争精神。这座城市作为阿劳卡尼亚大区的首府,街道名称同时使用西班牙语和马普切语,墙上随处可见充满力量的马普切图腾壁画,提醒着每位来访者:这里的故事远非旅游手册所能概括。
阿劳卡尼亚大区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马普切人的抗争史诗。与美洲其他地区不同,马普切人是少数成功抵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超过300年的原住民族群。他们发展出独特的军事战术——使用硬木制成的长矛(macana)和灵活的骑兵作战方式,甚至在1554年的图卡佩尔战役中击杀了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这种抵抗如此有效,以至于西班牙人最终被迫承认比奥比奥河以南为马普切领地,形成了殖民时代罕见的"边疆地带"。
长期的对抗也催生了独特的文化交融现象。马普切人迅速掌握了骑兵战术和金属武器制造,同时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社会结构。在现今的阿劳卡尼亚乡村,仍能看到这种混合文化的痕迹——天主教教堂旁立着马普切的神圣祭坛(rehue),传统服饰中融入了西班牙银饰工艺。这种被迫的"文化杂交"过程,为理解当代原住民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视角。
19世纪后期,随着智利民族国家的形成,新兴的共和国政府发动了所谓的"阿劳卡尼亚平定战"(1861-1883)。在"文明对抗野蛮"的意识形态下,这场战争实质上是国家对马普切人的系统性军事征服。历史档案显示,政府军使用了包括焦土政策、集中营在内的残酷手段。到1883年,马普切人失去了约95%的传统领地,被限制在狭小的"保留地"内。这段历史在智利主流叙事中长期被美化,直到近年才逐渐被重新审视。
征服之后是更为隐蔽的文化压迫。政府禁止马普切语在学校使用,强制推行天主教信仰,将 communal land tenure(集体土地所有制)改为私有制——这直接瓦解了马普切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特木科的地方博物馆里,一份1896年的教育法令明确规定:"教师应尽力使学生忘记其印第安习惯"。这种制度性的文化灭绝政策造成了深远的代际创伤,至今影响着马普切社区的社会结构。
进入21世纪,阿劳卡尼亚大区成为智利土地冲突最激烈的地区。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下,大型林业公司(主要是智利本土的ARAUCO和意大利控制的CELCO)获得了大片土地种植辐射松和桉树。这些速生林消耗大量水资源,导致土壤退化,严重影响了马普切社区的传统农业。2016年CONADI(国家原住民发展公司)的报告显示,林业公司控制着阿劳卡尼亚大区约60%的可耕地,而马普切社区仅拥有不到5%。
更严峻的是水资源分配问题。智利1981年的《水法典》在全球独一无二地将水权完全私有化并可自由交易。在阿劳卡尼亚,这导致大型企业垄断了90%以上的水资源使用权。我走访的卢马科(Lumaco)地区,马普切家庭不得不从水罐车购买饮用水,而附近的纸浆厂却拥有合法的河流取水权。这种制度性不公成为近年来暴力冲突升级的结构性原因。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马普切文化正在经历显著复兴。1993年智利批准了ILO第169号公约(关于原住民权利的国际劳工组织公约),马普切语被引入部分学校课程。在特木科,每年举办盛大的"马普切新年"(We Tripantu)庆祝活动,吸引数万人参与。年轻的马普切艺术家如诗人Elicura Chihuailaf和视觉艺术家Francisco Huichaqueo正通过现代艺术形式重新诠释传统文化,这些作品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
政治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2021年选举中,马普切活动家Victorino Antilef成为阿劳卡尼亚大区首位原住民区长。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制定新宪法的过程中(虽然最终未通过公投),马普切代表成功推动将智利定义为"多民族国家"的条款。这些政治突破虽然有限,但标志着马普切人从街头抗议走向制度内抗争的战略转变。
阿劳卡尼亚的冲突并非孤立现象。从加拿大原住民对输油管道的抗议,到亚马逊部落保护雨林的斗争,马普切人的抗争与全球原住民权利运动形成强烈共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普切组织已与加拿大第一民族、挪威萨米议会等建立正式联系,分享法律抗争经验。这种跨国联盟正在改变传统的地方性抗争模式。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马普切人的生态智慧获得新的重视。他们的传统农业系统(küme mongen)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工业林业形成鲜明对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2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恢复马普切人的土地管理权可能是缓解智利中部干旱的关键之一。这种将文化权利与环境正义相结合的论述,为马普切运动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站在特木科市中心的武器广场,我看着西班牙风格的大教堂与马普切商贩的草药摊位共处的奇异景象,思考着这片土地的未解难题。真正的和解需要什么?是土地归还?文化自治?还是经济补偿?或许正如马普切长者所说,首先要承认历史的不公,然后才能共同寻找未来。
阿劳卡尼亚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角落的冲突能真正被隔离。这里的土地争端涉及国际贸易(智利是世界第二大纸浆出口国),这里的文化抗争呼应着全球身份政治浪潮,这里的环境危机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理解阿劳卡尼亚,就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议题如何在特定时空中具体呈现。
下次当你使用智利产的复印纸或购买智利红酒时(许多葡萄园位于原马普切领地),不妨想一想这片遥远土地上持续上演的抵抗与韧性。在人类寻求与自然、与历史、与彼此和解的道路上,阿劳卡尼亚大区既是一个警示,也蕴含着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