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丁 历史
在柬埔寨东北部的湄公河畔,有一座名为上丁(Stung Treng)的边陲小城。这里曾是古代高棉帝国的贸易枢纽,如今却因基础设施落后和全球化冲击而逐渐淡出国际视野。然而,随着气候变化、湄公河开发争议以及中柬经济走廊的推进,上丁的历史与未来正被赋予新的意义。
上丁的名字源自高棉语“河流交汇处”,其历史可追溯至扶南王国(公元1-7世纪)时期。作为湄公河与塞桑河(Sekong River)的交汇点,这里成为东南亚内陆贸易网络的关键节点。考古发现证明,上丁曾出土过中国唐代陶瓷和印度教神像,印证了其作为跨文化中转站的地位。
在吴哥王朝(9-15世纪)鼎盛时期,上丁是抵御北方占婆王国入侵的前哨。当地至今保留的石桥遗迹和水利系统,展现了高棉人的工程技术智慧。
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将上丁划入法属印度支那,并在此推广橡胶种植。湄公河的航运便利使上丁成为殖民经济的物资集散地,但过度开发也导致原住民普泰族(Phnong)的传统生活方式被瓦解。
近年来,湄公河上游的中国和老挝水坝建设导致下游水量锐减。上丁的渔民发现,传统渔获量下降了70%,而河岸侵蚀已威胁到数千人的家园。2023年联合国报告指出,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不可逆损失”。
当地NGO“湄公河守护者”发起抗议活动,要求跨国企业公开水坝运营数据。一名渔民在采访中说:“我们的祖先靠这条河生活了千年,现在它正在我们眼前死去。”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上丁被纳入中柬共建的55号公路计划。中国投资的矿业和农业园区带来了就业,但也引发土地强征争议。2022年,欧盟因人权问题撤销部分柬埔寨关税优惠,上丁的腰果种植户首当其冲。
上丁省居住着柬埔寨最大的普泰族原住民群体,他们的口传史诗《森林之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文化遗产。年轻一代更倾向学习高棉语和英语,导致传统歌谣逐渐失传。
当地艺术家成立“塞桑河文化中心”,通过舞蹈工作坊和生态旅游项目吸引国际游客。一位普泰族长老说:“我们不想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传统。”
上丁曾是红色高棉的流放地,1970年代建立的Stung Treng监狱至今保留着万人坑遗址。近年来,德国资助的“记忆计划”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受难者故事,成为柬埔寨和解教育的典范。
上丁的困境是全球化时代的缩影——在发展与保护、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中,小城的历史韧性或许能提供启示。正如湄公河终将找到入海之路,这片土地的故事也远未终结。
“我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河床上的鹅卵石——被冲刷,也在改变河流的方向。”
——上丁省地方志编纂者 索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