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马市 历史
在柬埔寨南部海岸线上,有一座名为"白马"(Kep)的小城,它像一颗被时间打磨的珍珠,静静地躺在泰国湾的怀抱中。这座人口不足5万的海滨城市,曾是法国殖民时期的度假天堂,又经历了红色高棉时期的黑暗岁月,如今正面临着全球化浪潮下的全新挑战。白马市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是柬埔寨现代史的缩影——殖民遗产、战争创伤、旅游开发与气候变化等问题在这里交织碰撞。
20世纪初,当法国殖民者发现白马半岛的迷人风光后,这里迅速成为印度支那地区最负盛名的海滨度假地。1908年,法国殖民政府正式将白马设为自治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凉爽的海风、洁白的沙滩和丰富的海鲜吸引了大量法国官员和富商在此建造别墅,白马因此获得了"柬埔寨蓝色海岸"的美誉。
漫步今日的白马市区,仍能看到许多法国殖民时期遗留的建筑——带有宽阔阳台的白色别墅、哥特式尖顶的教堂、铺着红瓦的行政大楼。这些建筑大多建于1920-1940年代,融合了欧洲风格与热带适应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印度支那建筑风格"。当时的白马还拥有东南亚最早的赌场之一、豪华酒店和高尔夫球场,夜生活丰富多彩,被称为"东方小巴黎"。
1953年柬埔寨独立后,白马继续作为精英阶层的度假胜地存在。西哈努克亲王特别钟爱此地,经常在此接待外国政要。1960年代,随着金边至白马的公路改善,更多柬埔寨中产阶级开始能够享受这里的海滩。这一时期,白马逐渐从纯粹的殖民者乐园转变为更具本土特色的海滨城市。
1975年红色高棉上台后,白马遭遇了灭顶之灾。波尔布特政权视度假胜地为"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象征,系统性地摧毁了白马的大部分基础设施。豪华别墅被改造成集体宿舍或仓库,许多建筑被直接拆毁获取建材。更悲惨的是,大量前居民和度假区工作人员被送往杀戮场。到1979年越南军队进入时,白马已成为一座鬼城,90%以上的建筑被毁或严重损坏。
1980年代,随着柬埔寨逐渐走出战争阴影,一些原居民开始返回白马。由于缺乏资金和规划,重建过程异常缓慢。许多土地被军方或政府官员占据,非法捕捞和森林砍伐问题严重。1993年联合国托管结束后,白马被划入贡布省管辖,开始了正式的复兴计划。
21世纪初,随着柬埔寨政局趋于稳定,国际游客开始重新发现白马。与喧嚣的西哈努克城不同,白马以其宁静的氛围、丰富的海鲜和相对完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追求深度体验的旅行者。2008年,柬埔寨政府将白马设为直辖市,提升了其行政地位并加大了投资力度。著名的螃蟹市场、国家公园和殖民遗迹成为新的旅游亮点。
近年来,随着柬埔寨经济的快速增长,白马面临前所未有的开发压力。海滨土地价格飙升,引发了当地社区与开发商之间的激烈冲突。许多原住民被迫出售祖传土地,而大规模填海项目和豪华度假村的建设正在改变海岸线生态。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当地居民权益,成为紧迫的社会问题。
作为海滨城市,白马直接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部分沿海公路常年被淹,更强烈的季风季节则加剧了海岸侵蚀。传统的渔业资源因海水酸化和过度捕捞而减少,曾经丰富的螃蟹产量已明显下降。当地政府开始建设防波堤并恢复红树林,但这些措施能否应对长期挑战仍是未知数。
疫情后,柬埔寨旅游业面临转型。白马需要在大众旅游与高端生态旅游之间做出战略选择。一方面,增加游客数量可以快速提振经济;另一方面,过度开发可能毁掉白马的核心吸引力——宁静与自然。一些社会企业正在尝试社区旅游模式,让当地居民直接从旅游业中获益,这或许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站在白马的海边,看着夕阳将天空染成金色,我不禁思考这座小城的未来。它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创伤,而今天则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保留独特的地方认同?在气候变化危机下,如何保护脆弱的沿海生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守护社会公平?白马的答案或许能为许多类似的小型旅游城市提供借鉴。
这座经历过太多风雨的城市,依然保持着某种优雅与坚韧。也许,正是这种特质将帮助白马在21世纪的挑战中找到自己的道路——既不固守过去,也不盲目追随潮流,而是在记忆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继续做那颗闪耀在柬埔寨海岸线上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