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历史
在当今世界聚焦乌克兰战争和中东冲突的背景下,很少有人注意到巴尔干半岛这个曾经的"欧洲火药桶"。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作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其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多元的文化背景,恰恰为我们理解当代地缘政治冲突提供了绝佳案例。这个位于东南欧的小国,经历了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的统治,南斯拉夫时期的社会主义实验,以及上世纪90年代那场震惊世界的血腥内战。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的民族主义回潮和身份政治冲突时,波黑的历史经验显得尤为珍贵。
波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波斯尼亚王国时期(12-15世纪)。这个相对独立的斯拉夫国家在当时巴尔干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趣的是,波斯尼亚教会(Bosnian Church)的独特存在使这一地区在宗教上既不同于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也不同于天主教的克罗地亚。这种早期的宗教多元性为后来波黑复杂的民族宗教结构埋下了伏笔。
146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波斯尼亚,开启了这一地区长达四个世纪的伊斯兰化进程。许多当地斯拉夫人改信伊斯兰教,形成了独特的波斯尼亚穆斯林群体(现称波什尼亚克人)。奥斯曼统治带来了东方文化的影响,萨拉热窝等城市开始出现清真寺、土耳其浴室和东方风格的集市。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塞族人和克族人作为不同宗教群体在波黑定居的过程。
在奥斯曼"米勒特"制度(按宗教划分社群)下,波黑逐渐形成了穆斯林、东正教徒(主要为塞族人)和天主教徒(主要为克族人)共存的多元社会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群体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都使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现称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这种语言统一而宗教分化的特殊状况,成为后来民族冲突的重要诱因。
1878年柏林会议后,波黑被奥匈帝国占领,1908年正式被吞并。哈布斯堡王朝带来了中欧式的现代化改革:修建铁路、推广教育、引入西方法律体系。萨拉热窝成为一座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迷人城市,1914年斐迪南大公在此遇刺,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黑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二战期间,波黑成为激烈战场,乌斯塔沙(克罗地亚法西斯)、切特尼克(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和游击队(共产党领导的多民族抵抗力量)三方在此混战,造成大量平民伤亡。铁托领导的共产党最终获胜,战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南斯拉夫。
在铁托统治下(1945-1980),波黑作为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之一享有较高自治权。铁托刻意压制民族主义,推行"兄弟团结"政策,波黑的穆斯林在1960年代被正式承认为"民族"(而不仅是宗教群体)。这一时期,波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萨拉热窝还举办了1984年冬季奥运会,展现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的成功一面。
然而,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开始走向解体。1990年多党制选举中,民族主义政党在波黑三个主要民族中都获得胜利,为即将到来的灾难埋下伏笔。
1992年4月,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已宣布独立后,波黑也举行独立公投(遭塞族抵制)。随后爆发的波黑战争(1992-1995)成为二战后欧洲最惨烈的冲突。三方势力——波族主导的波黑政府军、塞族的波黑塞族共和国军(VRS)和克族的克罗地亚国防委员会(HVO)——陷入混战。
战争期间发生了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约8000波族男性被塞族军队杀害)、萨拉热窝围城战(现代史上最长的城市围困)等暴行。最终1995年《代顿协议》结束了战争,但将波黑划分为两个实体:波黑联邦(主要由波族和克族组成)和塞族共和国,这种复杂的政治安排为日后治理埋下隐患。
战后波黑建立了高度分权的政治体系,国际社会通过高级代表办公室(OHR)保持强大影响力。虽然暴力冲突已经结束,但民族对立依然深刻。三个民族各自的教育体系延续着不同的历史叙事,政治精英经常利用民族主义情绪获取支持。
近年来,塞族共和国领导人多次威胁要举行独立公投,引发对波黑解体的担忧。俄罗斯通过在塞族共和国的影响力介入巴尔干事务,作为对西方在乌克兰行动的回应。同时,欧盟的扩大进程停滞不前,使波黑等西巴尔干国家陷入"等待室"状态,加剧了地区不稳定。
波黑的困境在当今世界具有普遍意义。从美国的种族问题到印度的宗教冲突,身份政治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抬头。波黑经验表明,当政治完全按照民族宗教界线组织时,民主制度可能加剧而非缓解分裂。代顿体制创造的"族群民主"(ethnic democracy)虽然停止了战争,但未能建立真正的公民认同。
波黑也是大国竞争的缩影。俄罗斯支持塞族民族主义者,土耳其加强与波族联系,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各自庇护"自己的"民族,欧盟和美国则试图维持现状。这种外部干预的复杂网络,与我们在乌克兰、中东看到的模式惊人相似。小国往往成为大国代理冲突的战场,自主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
波黑面临的另一挑战是如何处理战争记忆。三个民族对历史的解读截然不同:是独立战争还是内战?是种族灭绝还是自卫行动?这些分歧阻碍了真正的和解。在全球纪念文化盛行的今天,波黑的案例提醒我们:当历史被武器化时,过去永远不会真正成为过去。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困境:如何在日益分裂的世界中建立包容的共同体?波黑人用鲜血换来的教训是:强制同化行不通,但完全按族群划分权力同样危险。真正的出路或许在于超越民族主义的想象,构建基于公民权而非血缘的认同。
今天,当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疫情等共同挑战时,波黑的经验显得尤为珍贵。这个多灾多难的小国证明,即使最深刻的分歧也能找到和平共处的方式——只要各方都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在萨拉热窝,清真寺、教堂和犹太会堂比邻而居的景象,仍然是人类共存希望的象征。也许,这个巴尔干小国的曲折历史,最终能为世界提供某种走出冲突循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