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卢森堡 历史
在欧洲大陆的西北部,有两个国家虽小,却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利时与卢森堡。它们不仅是欧盟与北约的核心成员,更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缩影。从罗马帝国的边疆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从工业革命的摇篮到全球金融中心,这片土地见证了欧洲的兴衰与重生。今天,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比利时与卢森堡如何应对移民危机、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冲突?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比利时与卢森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这片土地,将其纳入“比利时高卢”行省。罗马的道路、法律与城市文化在此生根发芽,比如今天的通厄伦(Tongeren)就是比利时最古老的罗马城市。
中世纪时,这片土地成为法兰克帝国的核心区域。查理曼大帝的帝国分裂后,比利时与卢森堡逐渐成为勃艮第公爵、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卢森堡的城堡(Luxembourg Castle)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要塞,其统治者曾多次当选为帝国皇帝。
16世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低地国家(包括今天的比利时与卢森堡),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冲突在此爆发。安特卫普(Antwerp)曾是欧洲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但在西班牙镇压新教徒的战争中衰落。
18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接管比利时,而卢森堡则成为法国与德意志诸侯争夺的对象。这一时期,列日(Liège)等城市因煤炭与钢铁工业开始崛起,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埋下伏笔。
1830年,受法国七月革命影响,比利时爆发独立革命,脱离荷兰联合王国。1839年,《伦敦条约》确立了比利时的永久中立地位,而卢森堡则成为荷兰国王的个人领地,同时加入德意志邦联。
1867年,卢森堡危机爆发,拿破仑三世试图购买卢森堡,引发普鲁士的强烈反对。最终,《第二次伦敦条约》确认卢森堡为中立国,但其西部领土(今天的比利时卢森堡省)被割让给比利时。
19世纪下半叶,比利时成为欧洲工业化的先锋。沙勒罗瓦(Charleroi)的煤矿、根特(Ghent)的纺织厂让比利时成为“欧洲工厂”。与此同时,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占领刚果自由邦,开启了残酷的殖民统治,这一历史至今仍是比利时难以愈合的伤疤。
卢森堡则凭借铁矿资源发展钢铁工业,阿尔贝德公司(Arbed,现为安赛乐米塔尔的一部分)成为全球钢铁巨头。
尽管比利时与卢森堡是中立国,但两次世界大战中均被德国占领。1914年,德国入侵比利时,英国因此参战,一战爆发。二战中,卢森堡被纳粹德国吞并,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投降,引发国内巨大争议。
战后,比利时与卢森堡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1951年,两国与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共同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为欧盟的雏形。今天,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卢森堡则是欧洲法院与欧洲投资银行的驻地。
比利时内部,弗拉芒语(荷兰语)与法语社区的矛盾日益尖锐。1963年,语言边界正式划定,但弗拉芒分离主义(如新弗拉芒联盟N-VA)仍是一大政治问题。卢森堡则成功将卢森堡语、法语、德语三语并存作为国家认同的核心。
比利时是欧洲移民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布鲁塞尔的莫伦贝克(Molenbeek)因成为极端主义温床而备受关注。如何平衡移民融入与国家安全?卢森堡则依赖外籍劳工(占人口近50%),其多元文化政策相对成功。
比利时计划2025年关闭所有核电站,但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卢森堡则凭借金融资本投资绿色科技,并推出全球首个免费公共交通政策。
作为北约成员,比利时与卢森堡积极参与对乌军事援助。卢森堡虽无军队,但通过财政贡献支持欧洲防务。两国也在思考:小国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维护自身利益?
比利时与卢森堡的历史,是一部微缩的欧洲史。它们的成功(如欧盟、多元文化)与困境(如分离主义、殖民遗产)都值得世界深思。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两个小国或许能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