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布鲁塞尔 历史
布鲁塞尔——这座被称作"欧洲首都"的城市,承载着远比欧盟机构更悠久的历史记忆。从10世纪的小型要塞到今日的国际政治中心,布鲁塞尔的街道见证了王朝更迭、宗教冲突、艺术革命和现代欧洲的艰难整合。在全球面临地缘政治重组、气候危机和身份认同挑战的今天,回望布鲁塞尔的历史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独特的思考视角。
布鲁塞尔的名字源自古老的弗拉芒语"Broekzele",意为"沼泽中的定居点"。公元979年,下洛林公爵查理在此修建城堡和圣古都勒教堂,标志着城市的正式诞生。得益于塞纳河支流的水运便利,布鲁塞尔很快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
14世纪,布鲁塞尔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勃艮第公国统治时期。大胆菲利普和善良菲利普两位公爵将宫廷设在布鲁塞尔,吸引了全欧洲的艺术家、学者和商人。这一时期的布鲁塞尔成为低地国家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挂毯制造业享誉全欧。
勃艮第时期的布鲁塞尔已经展现出"欧洲首都"的雏形。宫廷赞助催生了佛兰德斯绘画的繁荣,而城市议会则发展出相对自治的传统。这种艺术自由与政治协商的早期结合,在今日布鲁塞尔的欧盟机构中仍能找到回响。
16世纪,随着勃艮第遗产落入哈布斯堡家族之手,布鲁塞尔成为西班牙统治尼德兰的中心。这一时期,宗教改革引发的冲突彻底改变了城市命运。1566年的"破坏圣像运动"和随后的阿尔巴公爵镇压,使布鲁塞尔成为宗教战争的焦点。
1585年,西班牙军队夺回布鲁塞尔后,南尼德兰(今比利时)与北方的荷兰共和国正式分裂。这一分裂埋下了日后比利时独立和荷比卢复杂关系的种子,其影响甚至可见于今日欧盟内部南北欧的经济分歧。
18世纪初,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再次将布鲁塞尔卷入大国博弈。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将南尼德兰划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统治时期,布鲁塞尔经历了相对和平的发展,城市巴洛克建筑大量增加,大广场周围的建筑群基本形成今日面貌。
1794年,法国革命军占领布鲁塞尔,开启了15年的法国统治。拿破仑将布鲁塞尔作为对抗英国的重要前哨,同时推行现代化改革,包括废除封建制度、统一法律体系。这些变革为比利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播下了民族意识的种子。
维也纳会议后,布鲁塞尔与南尼德兰被并入荷兰王国。但语言、宗教和经济的差异很快引发矛盾。1830年8月,布鲁塞尔歌剧院上演《波蒂奇的哑女》成为革命的导火索。经过四天巷战,荷兰军队被迫撤出布鲁塞尔。
这场革命成为检验欧洲协调体系的关键事件。与当今国际社会面对的地区冲突类似,当时的大国在干预与不干预间艰难抉择。最终,伦敦会议承认比利时独立,确立了其中立地位——这一安排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才被打破。
1914年,德国无视比利时中立地位入侵该国,布鲁塞尔遭受四年占领。二战期间历史重演,布鲁塞尔再次被纳粹德国控制。这两次战争创伤深刻影响了比利时人的集体记忆,也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始动力之一。
值得思考的是,布鲁塞尔在两次大战中的遭遇与今日乌克兰的处境形成历史呼应。当小国身处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永久中立"的神话往往不堪一击——这一教训对理解当今国际关系仍有现实意义。
战后,比利时成为欧洲一体化最积极的推动者之一。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后,布鲁塞尔逐渐发展成为欧共体(后欧盟)的主要机构所在地。选择布鲁塞尔既因其地理位置居中,也因其多语言传统和妥协文化。
2016年3月22日,布鲁塞尔机场和地铁站遭遇连环恐袭,造成32人死亡。这场悲剧暴露了欧洲在反恐情报共享、移民融入等方面的深层问题。今日布鲁塞尔莫伦贝克区仍被视为欧洲圣战分子的温床,反映出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的危机。
作为双语(法语、荷兰语)首都,布鲁塞尔长期处于比利时语言冲突的中心。近年来弗拉芒分离主义抬头,使国家统一面临挑战。这种地区主义浪潮与加泰罗尼亚、苏格兰等地的独立运动一样,质疑着传统民族国家的未来。
布鲁塞尔已成为欧洲气候抗议的重要舞台。每周四的"青年为气候"游行从布鲁塞尔蔓延全欧,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政治的不满。欧盟总部前的抗议活动常常演变成对欧洲官僚体系的批评,反映出民主赤字的问题。
漫步布鲁塞尔,中世纪大广场的辉煌与欧盟区的现代玻璃大厦形成奇妙对话。这座城市如同一个缩微的欧洲实验室,持续进行着关于认同、主权与合作的伟大实验。
在全球面临疫情后复苏、战争威胁和气候危机的当下,布鲁塞尔的历史提醒我们:文明从来都是在冲突与融合中前进的。或许正如布鲁塞尔标志性的"撒尿小童"所象征的——面对历史的洪流,我们既需要幽默与韧性,也需要在看似渺小的个体行动中坚持希望。
这座千年古城的故事远未结束,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书写它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