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罕西拉 历史
在阿尔及利亚广袤的国土上,罕西拉(Henchir)这个地名或许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这座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的古城,却承载着跨越两千年的文明记忆。从古罗马时期的繁荣驿站,到伊斯兰文明的学术中心,再到法国殖民时期的战略要地,罕西拉如同北非大地上的一面镜子,映照着地中海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在当今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罕西拉这样的"边缘"历史节点,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多元文明共生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本文将从罕西拉的历史沿革出发,探讨这座古城如何在不同文明的夹缝中保持自身特色,并最终成为阿尔及利亚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罕西拉位于今日阿尔及利亚泰贝萨省境内,地处阿特拉斯山脉与撒哈拉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成为南北商路的重要节点。考古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商人就已在此建立贸易站点,将地中海的橄榄油、葡萄酒与撒哈拉以南的黄金、象牙进行交换。
罗马帝国时期,罕西拉(当时称为Mascula)成为连接迦太基与内陆的重要驿站。公元2世纪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其著作中明确标注了这座城市的位置,称其为"努米底亚王国最繁荣的市场之一"。至今,罕西拉郊区仍保留着古罗马时期的蓄水池、剧场遗迹,默默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罕西拉地区原住民属于柏柏尔人分支,他们在此建立了独特的山地农耕文明。即使在罗马统治时期,当地柏柏尔贵族仍保持着相当大的自治权。公元4世纪出土的拉丁-柏柏尔双语碑文显示,这里曾存在着复杂的文化融合现象:罗马法律与柏柏尔习惯法并行不悖,朱庇特神庙与当地山神崇拜和平共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7世纪阿拉伯军队征服北非时,罕西拉成为柏柏尔抵抗运动的中心之一。著名的柏柏尔女王Kahina曾以此为据点,联合犹太部落与拜占庭残余势力,抵抗阿拉伯人的推进。这段历史在当代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叙事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本土文明抵抗外来征服的象征。
公元8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在当地的传播,罕西拉逐渐转型为重要的学术中心。由于地处马格里布腹地,罕西拉成为马立克学派法学向欧洲传播的中转站。10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豪卡尔记载,罕西拉的清真寺附属学校培养了大量法学家,"他们的裁决远至安达卢西亚都受到尊重"。
这一时期的罕西拉建筑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融合特征:清真寺采用罗马建筑的立柱和拱门技术,装饰却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义禁止具象的原则。这种"实用主义融合"在当代阿尔及利亚建筑中仍能看到影子,特别是在泰贝萨省的传统民居中。
11-15世纪,随着跨撒哈拉贸易的繁荣,罕西拉成为黄金、食盐和奴隶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14世纪途经此地时,记载了"繁忙的市场"和"来自廷巴克图的富商"。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的罕西拉流通着来自欧洲、中东和西非的各种货币,堪称中世纪全球化的小型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罕西拉的商业繁荣建立在相对宽容的社会氛围基础上。犹太商人与穆斯林学者比邻而居,来自南方的黑人奴隶通过皈依伊斯兰教获得自由后,往往能跻身城市精英阶层。这种多元共生的社会模式,对当今处理移民融入问题不无启示。
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后,罕西拉因其战略位置成为军事重点控制区。法国人在古城旁建立了欧式新城,将罗马遗迹改造为军营,并系统性压制当地的伊斯兰教育体系。19世纪60年代的一份法国殖民报告直言不讳地写道:"必须摧毁罕西拉作为穆斯林学术中心的记忆。"
这种文化改造引发了持续抵抗。1881年罕西拉爆发的起义中,当地宗教领袖谢赫·布齐安号召"保卫我们的学校和清真寺",起义虽被镇压,却在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值得注意的是,起义者不仅使用宗教话语,还援引法国大革命的原则要求平等权利,显示出复杂的反抗策略。
在1954-1962年的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罕西拉因其靠近突尼斯边境的地理位置,成为民族解放阵线(FLN)的重要基地。法国军队在此实施了残酷的镇压,1957年的罕西拉大屠杀造成数百平民死亡。这段历史直接催生了阿尔及利亚著名作家穆罕默德·狄布的小说《罕西拉的火焰》,将这座城市塑造成民族抵抗的象征。
耐人寻味的是,战后罕西拉的重建刻意保留了殖民时期的欧式建筑与伊斯兰老城的对比。这种"创伤景观"的保存,与当今世界各地处理殖民遗产的讨论形成有趣呼应。
独立后的罕西拉面临着严峻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罗马遗迹因缺乏维护而持续风化,奥斯曼时期的民居被混凝土建筑取代。更棘手的是,如何诠释多层叠加的历史:柏柏尔活动人士要求突出前伊斯兰时期历史,宗教团体则强调伊斯兰黄金时代的遗产,而政府更倾向于突出独立战争记忆。
2018年,罕西拉古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遗产名录,引发关于"谁的历史值得保护"的激烈辩论。这场争论折射出后殖民社会普遍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
尽管罕西拉所在的泰贝萨省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但当地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青年一代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间挣扎,许多人选择前往欧洲寻找机会。这种"资源丰富却发展滞后"的现象,与当今许多非洲国家的处境如出一辙。
近年来,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为罕西拉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资企业参与建设的磷肥厂创造了就业,但也引发了关于环境代价的担忧。这种发展与环境的两难选择,正是全球南方国家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
罕西拉两千年的历史表明,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在冲突后达成新的平衡。中世纪罕西拉的商业繁荣正是建立在伊斯兰法保障的契约精神、柏柏尔人的中介传统和欧洲技术传播的基础上。这对当今陷入"文明冲突论"的世界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罕西拉虽地处"边缘",却始终是全球网络的积极参与者。从罗马时期的跨地中海贸易,到中世纪的跨撒哈拉商路,再到当代的全球资源市场,这座小城的命运始终与更大范围的世界体系紧密相连。这提醒我们,在讨论全球化时,不应忽视那些看似"偏远"地区的历史能动性。
罕西拉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历史如何被不同群体用作政治资源。殖民者刻意抹杀当地记忆,民族主义者重构抵抗叙事,少数族群则挖掘被忽视的历史片段。这种记忆政治的博弈,在当今世界各地的历史争议中都能找到对应。
在气候变化、移民危机、文化认同冲突等全球性挑战面前,罕西拉这样的地方性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维度。它告诉我们,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体系,认同也可以是多层次的。或许,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钥匙,正藏在罕西拉这样的"边缘"历史经验之中。
下次当我们听到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新闻时,不妨想想罕西拉——这座见证了人类文明无数起伏的小城,仍在用它斑驳的城墙诉说着关于共存与韧性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