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坎大哈 历史
在当今国际新闻中,阿富汗常常以"失败国家"、"恐怖主义温床"或"大国博弈棋盘"的形象出现。而作为阿富汗第二大城市、普什图文化中心的坎大哈,更是频繁出现在关于塔利班、反恐战争和地缘政治的报道中。然而,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其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远非当代冲突所能定义。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探索坎大哈如何从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驿站,演变为今天全球地缘政治的焦点。
坎大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据古希腊历史学家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9年建立了这座城市,并命名为"亚历山大·阿拉科西亚"(Alexandria Arachosia)。作为希腊化世界最东端的城市之一,坎大哈成为希腊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汇的前哨。考古发现的双语铭文(希腊文和阿拉姆文)证实了这座城市在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公元1世纪至5世纪,坎大哈成为佛教向中亚传播的关键节点。法国考古学家在坎大哈附近发现的佛教遗址和犍陀罗艺术风格的雕塑,证明了这座城市在佛教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当时,来自印度的佛教僧侣与来自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徒、来自地中海的商人在这座城市和平共处,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融合。
7世纪阿拉伯军队征服该地区后,坎大哈逐渐伊斯兰化。10世纪时,波斯地理学家伊斯塔赫里描述坎大哈是"一座繁荣的大城市,拥有坚固的城墙和繁忙的市场"。在加兹尼王朝(10-12世纪)和古尔王朝(12-13世纪)时期,坎大哈作为连接波斯、印度和中亚的贸易枢纽持续繁荣。莫卧儿帝国创始人巴布尔在16世纪初征服坎大哈后,称其为"通往印度的钥匙"。
19世纪,坎大哈成为英俄"大博弈"的重要舞台。18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军队占领坎大哈,开启了第一次英阿战争(1839-1842)。英国选择坎大哈作为军事基地并非偶然——这座城市控制着连接印度与中亚的传统商路,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然而,英国人的统治仅维持了三年,1842年一场全民起义迫使英军仓皇撤退,仅有少数人幸存抵达印度。
20世纪中叶,坎大哈在查希尔国王的现代化政策下经历了短暂繁荣。美国援建的坎大哈国际机场(1956年)曾是中亚地区最现代化的航空设施之一。苏联工程师帮助修建的灌溉系统扩大了农业产出。然而,这些发展并未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城乡差距扩大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伏笔。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坎大哈成为抵抗运动的重要中心。由于靠近巴基斯坦边境,坎大哈成为美国中情局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向圣战者提供武器的关键通道。这一时期,坎大哈见证了伊斯兰武装力量的崛起,也为后来塔利班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994年,坎大哈附近的一所宗教学校里,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创建了塔利班运动。塔利班在坎大哈的迅速崛起反映了当时阿富汗民众对军阀混战的极度厌恶。到1996年,塔利班已控制包括坎大哈在内的大部分阿富汗领土。坎大哈成为塔利班事实上的首都,奥马尔在此宣布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2001年"9·11"事件后,坎大哈成为美国军事打击的首要目标。11月,美军特种部队与北方联盟合作攻占坎大哈,标志着塔利班政权的倒台。然而,塔利班并未消失,而是撤退到坎大哈周边的农村和山区,开始了长达20年的游击战。坎大哈省成为阿富汗最危险的地区之一,路边炸弹、自杀式袭击和夜间突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坎大哈被视为普什图文化的"精神首都"。普什图人的部落传统、荣誉准则(Pashtunwali)和生活方式在这里保存得最为完整。坎大哈方言被认为是普什图语最纯正的形式。著名的坎大哈集贸市场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来自不同部落的人们在此交换商品、信息和诗歌。
与喀布尔等城市相比,坎大哈的性别隔离更为严格。塔利班统治时期,女性被完全排除在公共生活和教育系统之外。2001年后,尽管有国际社会的压力和援助,坎大哈的女性教育和就业进展依然缓慢。许多家庭仍认为让女孩上学或妇女工作有违传统。这种保守态度部分解释了为何塔利班在坎大哈能获得持续支持。
2021年8月,塔利班在美军撤离后迅速攻占坎大哈,并最终接管整个阿富汗。与1990年代相比,今天的塔利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治理挑战。坎大哈作为塔利班的发源地和权力中心,其发展状况将成为观察塔利班2.0版治理能力的重要窗口。
联合国数据显示,坎大哈省约有8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际援助的中断、干旱的持续影响和经济制裁的加剧,使坎大哈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曾经繁荣的石榴和葡萄种植业因灌溉系统年久失修而萎缩,鸦片种植再次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
坎大哈毗邻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这一地区活跃着多种武装组织,包括巴基斯坦塔利班(TTP)、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K)和各种犯罪集团。坎大哈的稳定直接影响整个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近期IS-K针对坎大哈清真寺的袭击表明,即使塔利班掌权,阿富汗远未实现和平。
站在坎大哈古城墙的废墟上,人们不禁思考:为何这座曾经繁荣的丝路城市会沦为持续冲突的象征?答案或许在于其无法选择的地理位置——位于南亚、中亚和中东的交汇处,各大文明的接触既带来了古代的繁荣,也招致近代的争夺。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地缘政治重组等多重挑战,坎大哈的困境提醒我们:任何忽视历史复杂性和当地文化特性的外部干预,无论动机多么"高尚",都可能适得其反。也许,国际社会需要学会以更谦卑的态度,倾听像坎大哈这样的古老城市所讲述的历史教训。
在全球化退潮、民族主义崛起的今天,坎大哈的故事不仅关乎阿富汗的未来,也关乎我们如何在一个分裂的世界中重建对不同文明的尊重与理解。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提醒我们:真正的和平不仅需要停止枪声,更需要跨越文化鸿沟的对话与包容。